公元1875年,咸丰帝唯一的儿子、大清帝国的统治者、19岁的同治皇帝驾崩,由于同治皇帝没有子嗣,所以,皇位的继承变得异常敏感起来,当时朝中很多亲贵和大臣都主张立恭亲王长子载澄为新君,大臣们认为国家处在多事之秋,需要一位年长的君主,并且恭亲王是道光帝第六子,载澄在血统上与皇位很近,属于近支宗室,但是慈禧太后却最终否决了这个提议,并一意孤行的册立了年仅四岁的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慈禧太后为何选择载湉而否定载澄呢?
首先,载湉相对载澄而言更易于控制:
同治帝去世时,作为醇亲王子的载淳年仅四岁,而作为恭亲王长子的载澄已经十七岁,两位王子的父亲都是道光皇帝的亲儿子,从血统上来讲,载湉和载澄都是皇室的近支宗室,但是载湉当时年仅四岁,而载澄已经十七岁,相对于载湉,载澄已经成人,如果慈禧太后选择载澄即位,那么以载澄的年纪,过不了几年的时间就可以亲政,如果载澄亲政,两宫太后(当时慈安太后尚在)就没有继续垂帘听政的理由,皇帝亲政,那么太后只能卷帘归政,这样慈禧太后就会失去她最为热爱的权力,而选择4岁的载湉即位,慈禧就仍可以垂帘听政十数年,所以慈禧太后最终选择了四岁的载湉。
其次,醇亲王相对于恭亲王更为恭顺:
恭亲王在慈禧太后夺权的辛酉政变中出力很大,所以在政变之后,慈禧对恭亲王非常倚重,许以高官厚禄和实权,然而随着慈禧羽翼渐丰,她与恭亲王在权利分配上逐渐产生分歧。这种分歧在同治时期愈演愈烈,而无子的同治帝的突然驾崩,让恭亲王之子成为了皇位继承的热门人选,一时间恭亲王的身份变得非常显赫,朝中一些见风使舵的大臣纷纷向恭亲王靠拢,在同治年间就已经收我实权的恭亲王集团实力更加强大,恭亲王也变得更加难以驾驭,加之恭亲王对慈禧太后并不唯命是从,如果恭亲王长子来载澄继承皇位,那恭亲王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太上皇,其势力将变得更加雄厚,而其本人也将更难驾驭,反观醇亲王其人,不仅为人软弱无能,在才华当面也远远不及恭亲王,对于权力,醇亲王也并不感兴趣,所以,这样的人的儿子继承皇位,对慈禧揽权不够成威胁,这也是慈禧选择在载湉而不选择载澄的原因。
第三,载湉与慈禧的关系比载澄更近:
如果从咸丰帝这边论的话,载湉和载澄都是咸丰帝的亲侄子,而慈禧则是这二人的亲伯母,看起来二人与慈禧的关系是一样亲近的,但是由于载湉的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所以慈禧即是载湉的伯母,又是载湉的姨娘,这样的关系让慈禧与载湉的关系明显近于载澄,并且载湉当时非常年幼,慈禧可以与之从小培养感情,对于同治帝的教育,慈禧毫无疑问是失败的,慈禧也希望能够重新养育一个孩子,来弥补曾经作为一个失败母亲的愿望。
光绪皇帝自从四岁被抱进宫后,直到三十八岁去世,与慈禧相处长达到三十四年时间,二人名为母子,实际上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关系远不及同治帝与慈禧的关系,两人的分歧主要也是围绕着权力的分配,慈禧选立载湉为皇帝的终极目的就是因为年幼的载湉易于控制,而已经成人的载澄则没有这种优势,慈禧何等精明。这样亏本的买卖她依然不会做。
爱新觉罗·载澄是生病去世的;
爱新觉罗·载澄(1858到1885),人称“澄贝勒”,恭亲王奕欣第一子,受封为郡王衔贝勒,曾任内大臣和正红旗蒙古都统,载澄去世时,年仅28岁;
人物简介:因为是恭亲王长子,还被赐与“果敏”的谥号,有《世泽堂遗稿》3册传世,署名多罗果敏,集前有他同父异母弟载滢写的序文,序文说:“兄以皇孙之贵,秉光明俊伟之资,其习威仪,博材艺,精骑射……兄自束发受书,过目即能成诵,喜为诗,叉手而成。”载澄天资聪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喜读书吟诗,虽未及三十而陨,已有不少成熟的诗作。
本文来自作者[香之]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2.hr8848.cn/zlan/202508-1924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香之”
本文概览:公元1875年,咸丰帝唯一的儿子、大清帝国的统治者、19岁的同治皇帝驾崩,由于同治皇帝没有子嗣,所以,皇位的继承变得异常敏感起来,当时朝中很多亲贵和大臣都主张立恭亲王长子载澄为...
文章不错《载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