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关于什么的俗语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林鸿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云:“知之非艰,行之唯艰。……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说“知”“行”的关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本联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联在艺术上的特色是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深得孟浩然《春晓》的艺术真谛。本联对仗也工整自然,意义相对,尤其深刻、贴切,故千百年来成为劝勉联中的精品。

也有与“船到江心补漏迟”连用的。

“善百善事,不及一恶过”这句话出自哪里?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下一句是:“事因经过始知难”。

释义:书等到用的时候才发现以前读的太少,事因经过始知难,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就不知道它的艰难。

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对于处理事情,要做好提前的规划,不要事到临头的时候手忙脚乱。

出自于:

1、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因经过始知难。——《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2、原文: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因经过始知难。 ——陆游撰 诗句。

3、“事因经过始知难。当下无意演说,竟自下台,勉强把名单取出,交给议长,自己垂头丧气,踱出院门,乘舆竟去。”——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二回。

扩展资料

一、近义诗句: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

释义:纸上得到的终究过于浅薄,想要熟练地运用,需要亲身前去实践。

2、“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明代:周立

释义:假如一句话都不能付诸实践,纵然读万卷诗书也是枉然。此名句旨在阐述读书与实践的关系,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指导行动,只会读书却不能付诸实践的人,学问再多也无用处。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劝学》唐代:颜真卿

释义: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语义十分明显,就是劝人趁青春年少要勤奋学习,不能等到年老体衰头发白的时候才去后悔。

二、成就:

此俗语已被编入2013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北京教育考试院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书到用时方恨少

百度百科——事因经过始知难

什么叫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句话是一句中国俗语,出自杨泉的《物理论》。

闻:听到。善:有益的话。不及:不及时。远之:远远地避开它。

意思就是说:一个坏人总做坏事,但当他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对他的看法可能马上会改变,会原谅他过去的种种,并对他做的这件好事大大赞赏,以至于认为他就成为好人了。相反,一个好人做了一件坏事,我们往往就只看到他的这件坏事,而对以往做的100件好事视而不见,认为他原来是个坏人。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吐蕃国师鸠摩智和少林方丈带头大哥。前者几乎是一个大魔头,无恶不作。作为出家人,本应六根清净,一心向佛才对,可他却带着一批手下到处找人挑战,弄得江湖上不得安宁,大理段氏的天龙寺因他而再无宁日。

可最后的结局在一个枯井中,鸠摩智武功尽失,而不再有争强好胜的念头,回去好好念他的经了。段誉就此原谅了他,大家也原谅了他,认为他改邪归正了。以前的事情一笔勾销,既往不咎。

类似俗语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意思是好事不易被知道坏事却传播又快。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物理论》

书中自有颜如玉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

书中自有颜如玉出自《劝学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俗语,意思是士子只要刻苦攻读,一切功名富贵华屋美人都可从书中获得。表示的意思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

此诗为北宋第三位帝王宋真宗赵恒的一首诗,用“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劝勉学子读书上进,这几句诗虽然有着鲜明的功利倾向,却在民间广为流传。

作品原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解读:宋真宗颇具文学才能。上面提到的那首《劝学诗》,很有后来胡适之白话诗的味道。语言通俗,说理明确,老百姓一看就打心眼里喜欢。千百年来,华人以勤读书为首务,这首诗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作者简介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1]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

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辽朝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赵恒亲征,双方会战距都城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三百里外之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

本文来自作者[浅尘]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2.hr8848.cn/zlan/202508-17880.html

(21)
浅尘的头像浅尘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浅尘的头像
    浅尘 2025年08月07日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浅尘”

  • 浅尘
    浅尘 2025年08月07日

    本文概览:“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

  • 浅尘
    用户080703 2025年08月07日

    文章不错《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关于什么的俗语》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