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礼仪之邦的诗句与哪些

1.有关礼仪的诗句有哪些

1、“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2、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4、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

———歌德:《亲和力》

5、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6、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

7、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崇尚投桃报李,礼尚往来。

2. 宽容是中华人明的传统礼仪,我们一定要扞卫他!

3. 世界公认中国是礼仪之邦。

4. 面对长辈要彬彬有礼这是我们必须学会的礼仪。

5. 仪态万方的礼仪**款款走上主席台,给获奖人员披红戴花。

6. 亚运会开幕式上,温文尔雅的礼仪**给中外来宾留下美好的印象。

7. 经严格训练的礼仪**,一举一动都恰到好处。

8. 虽然许多繁文缛节可以省略,但注重礼仪还是必要的。

9. 我礼仪周到,这似乎使他不知所措。

10.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11. 虽然许多繁文缛节可以省略,但注重礼仪还是必要的。

12. 礼仪,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世界公认中国为礼仪之邦。

2.礼仪之邦的千古佳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流传千古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凤栖梧》柳永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李白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乌夜啼》 李煜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赠刘景文》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梦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描写夏天的古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宋·陆游《初夏绝句》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诗词名句——景物篇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宋)苏轼《赠刘景文》 一鸟不啼山更幽。

(宋)王安石《钟山即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北朝)民歌《敕勒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众里对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僧志南《绝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阑干。 (宋)王安石《春夜》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唉乃一声山水绿。 (唐)柳宗元《渔翁》。

3.形容礼仪的成语、诗句和故事

五体投地、识礼知书、通书达礼、矩步方行、通文达礼等。

1、五体投地

解释: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出自: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译文:致敬的仪式,他的仪表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低着头表示敬意,三、用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跪下,七、手膝蹲在地上,八、五轮都屈服,九、五体投地。

2、识礼知书

解释: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出自: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8回:“此乃罪臣家属,寂没入官,姓木名难儿,温柔贤淑,识礼知书,兼通数学。”

译文:这是罪臣家属,寂充公,姓木名难儿,温柔贤淑,认识礼仪知识,兼通几学。

3、通书达礼

解释:指通诗书,懂礼仪。

出自: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原来田氏是东村田贡元的女儿,倒有十分颜色,又且通书达礼。"

译文:原来田氏是东村田贡元的女儿,倒是有十分颜色,而且通信达礼。

4、矩步方行

解释:行走时步伐端方合度。指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

出自: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二回:“这样先生,断不能矩步方行,不过东家西席,聊存名目而已。”

译文:这样先生,决不能矩步才行,不过东家西席,姑且保存名目而已。

5、通文达礼

解释:指有学问懂礼仪。

出自: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七回:"况甥女虽系一小小村女,然读书识字,通文达礼,有才有德,不减古之列女,岂有上以白壁之姿,下就青衣之列?"

译文:何况外孙女虽然是一个小村庄女,但是读书识字,通文达礼,有才有德,不比古代的妇女,哪有上用白色墙壁的姿态,下到青衣的行列?

4.友谊诗句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在我国古代,热情好客的人们与友人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一夜风:一夜春风。

唐 王涯《春游曲》。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曹植《怨歌行》)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陶渊明《答庞主簿》)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甫》)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王维《齐州送祖三》) 短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孟浩然《送席大》)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王昌龄《长歌行》)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赠孟浩然》)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梦李白》) 数重云外树,不隔眼中人(钱起《再得毕侍御书闻巴中卧病》)。

5.关于礼仪的古代诗词,以及礼与仪的议论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所以,探讨“礼仪”,我们从中国古代对礼仪的理解开始。

“礼仪”一词,由“礼”和“仪”组成。我国古代礼仪往往既是祭祀鬼神的仪式,又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一)礼 “礼”在我国古籍中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礼仪文化。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具体来说,“礼”大致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1.礼是安邦定国之根本 《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左传·昭公十五年》云:“礼,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国语·晋语》云:“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

《论语·先进》云:“为国以礼。”《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云:“民之所由行,礼为大。

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礼无以辨明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之疏数之交也。”《礼记·庙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道备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荀子·大略》云:“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礼记·礼器》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

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礼起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是安邦定国之根本。

在我国古代是包括法律、道德伦理在内的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2.礼通理 《礼记·促尼燕居》云:“子曰:‘礼也者,理也。

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

’《疏》云:“理,谓道理,言礼者使万事合于道理也。”《礼记·乐记》又云:“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管子·心术上》亦曰:“礼者,谓之有理。” 礼通理,它有道理、事理的意思。

元曲《儿女团圆》中说:“这个孩子无礼,心肝儿般知重他哩。”元曲《玉壶春》中又说:“这穷厮无礼。”

这里“无礼”都是指的“无理”。《广韵》又云:“礼,得其事体也。”

“得其事体”就是知其事理的意思。 3.礼是对人的尊敬和礼貌 《礼记·月令》云:“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这里的“礼”,作“尊敬”解。《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云:“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爱实者礼之。”

这里也作“尊敬”解。元曲《竹叶舟》中说:“这秀才不礼我也。”

也就是“这秀才不尊重我”的意思。 4.礼指礼物 《礼记·表记》云:“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

’《注》云:“礼,谓挚也。”《疏》云:“礼,谓贽币也,贽币所以示己情,若无贽币之礼,不得相见。”

《礼记·杂记下》云:“执事不与于礼。”《注》云:“礼,馈奠也。”

引文中的“礼”,说的都是礼物。前者说民间往来相见,都要送礼物,“无礼不相见”。

后者是说在丧礼上送的礼物太重,所以才不敢收受。 5.礼指仪典、仪式 “礼”起源于祭祀,最初就是一套祭祀仪式,后延伸为为了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典、仪式。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提到了当时朝廷举行的五种主要仪典: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一般称之为“五礼”,指的都是有一定规模、规格和程序的仪式行为规范。至于在民间,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的婚礼、丧礼、寿礼,以及为了招待客人而举行的宴饮,也同样有一定的规模、规格和程序,约定俗成,主要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历来也都称之为礼。

在这里,礼、仪很难区分,礼就是仪。上面五个方面,严格说来还不能涵盖中国古代关于“礼”的所有意义。

柳诒徵说:“故中国古代所谓‘礼’者,实无所不包,而未易以一语说明其定义也。”法国启蒙主义学者孟德斯鸠对中国古代的“礼”似乎有更通俗而深刻的表达,他说,“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他们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

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了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用在学习这种礼教上,并把整个一生用在实践这种礼教上。

文人用之以施教,官吏用之以宣传,生活上的一切细微的行为都包罗在这些礼教之内,所以当人们找到使它们获得严格遵守的方法的时候,中国便治理得很好了。”孟德斯鸠以一个西方人的身份来观察中国文化,说中国人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可谓一言中的。

不仅如此,还有制度、教育,都混在了一起。 “礼”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又辐射到了国家政治和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

(二)仪 “仪”在古代,其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很多时候都同“礼”。

礼仪的古诗

1.有关文明礼仪的古文诗词

1、不学礼,无以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白话译文: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

2、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战国时期·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

白话译文:不是仁爱的事不干,不合于礼的事不做。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战国时期·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

白话译文: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4、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白话译文:礼崇尚往来,恭敬对人却得不到别人的恭敬,是不合礼的。别人恭敬自己,却没有对别人恭敬,也不合礼。

5、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白话译文:修持你的行为以实践你说的话,就叫着善行。行为有修持,说话合符道理,这就是礼节的本质。

搜狗百科-不学礼无以立

搜狗百科-爱人者人恒爱之

搜狗百科-曲礼

2.有关“文明礼仪”的古诗有哪些

有关“文明礼仪”的古诗有:

1、《经》

唐 李峤

汉室鸿儒盛,邹堂大义明。

五千道德阐,三百礼仪成。

青紫方拾芥,黄金徒满籝。

谁知怀逸辩,重席冠群英。

译文:汉代学术之风盛行,朝廷大义当道。五千个人都能阐述道德,三百人都能讲好礼仪。学士们身穿各色衣服,笼子里装满了黄金,大家也不理睬。谁的学识最渊博呢?大家一起来吟诗作对。

2、《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张霸》

宋 林同

幼也知孝让,居然合礼仪。

休疑汝尚小,须信我饶为

译文:幼小的孩子也知道孝顺礼让,谈到礼仪滔滔不绝。别怀疑他年龄很小,应该相信他很有教养。

3、《绝句》

宋 吕希哲

礼仪三百复三千,酬酢天机理必然。

寒即加衣饥即食,孰为末节孰为先。

译文:学习文明礼仪的人从几百人变成了几千人,这是顺应上天的安排啊。寒冷了就加衣服,饥饿了就吃饭,孰轻孰重大家自有判断。

4、《礼记·经解》

商朝 荀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译文:文明礼仪对一个来说,应该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就像晒直的绳子不能弯曲一样。

5、《绝句》

宋 王大烈

弧矢重悬旧礼仪,郎君又产玉麟儿。

便烦着眼从头看,的似徐卿二子奇。

译文:重新拿起弓箭,再温习一遍旧时的礼仪,郎君又写下了玉麟儿这样的佳作。耐心地从头看完,确实让人赞叹不已。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文明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文明礼仪。实际上文明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文明礼仪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文明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文明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文明礼仪。

3.关于“文明礼仪”的诗句有哪些

1、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2、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4、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5、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德谟克利特

6、奢侈总是跟随着*乱,*乱总是跟随着奢侈。——孟德斯鸠

7、人在智慧上、精神上的发达程度越高,人就越自由,人生就越能获得莫大的满足。——契诃夫

8、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9、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地道谢,浮夸的蝴蝶却是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10、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11、读诗书,尚礼仪,守纲常。——界李典《三国杀》

12、贵族重权利,百姓重礼仪。——阿·奥斯汀

13、四书五经入庭训,儒行月令记燕居;所谓礼仪者,学之端也。——楚君仪《霹雳布袋戏》

14、言非礼仪,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属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1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孟子》

4.文明礼仪的古诗词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魏徵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

谁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 苏轼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5.文明礼仪的古诗句

有很多古书都是讲礼的,你可以亲自查阅,毕竟自己学的才是印象最深刻的,总不能经常的拿来主义吧。

礼记 - 儒家经典著作,,《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6.谁知到关于文明礼仪的古诗句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 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译文: 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3: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译文:对于道德、才能胜于己者,要亲近和尊敬他,畏服并爱戴他。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不可只知其优点,而不知其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不可只知其缺点,而不知其优点。自己有了积蓄,要分给贫穷的人。居安思危,能够及时改变处境。面对财物,不可苟且据有;面对危急,不可苟且逃避。在小事上争讼,不可求胜;分配财物,不可求多。对自己不懂的事情不可装懂,对自己已经搞懂的东西,回答别人时,要归功于师友,不可据为自己的发明。

4: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

译文:至于坐的样子,要像祭祀时的尸那样端重;立的样子,要像斋戒时的人那般恭敬。礼节要顺应事之所宜,出使要顺应当地的风俗。

5: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译文:一个人(如果)知书达礼那么他就是安全顺遂的,否则就会有危险不顺遂。所以说,知书达礼的人,(我们)不能不向他学习。

扩展资料: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参考资料:

礼记-搜狗百科

7.关于“文明礼仪”的诗句有哪些

有关“文明礼仪”的古诗有:1、《经》唐 李峤汉室鸿儒盛,邹堂大义明。

五千道德阐,三百礼仪成。青紫方拾芥,黄金徒满籝。

谁知怀逸辩,重席冠群英。译文:汉代学术之风盛行,朝廷大义当道。

五千个人都能阐述道德,三百人都能讲好礼仪。学士们身穿各色衣服,笼子里装满了黄金,大家也不理睬。

谁的学识最渊博呢?大家一起来吟诗作对。2、《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张霸》宋 林同幼也知孝让,居然合礼仪。

休疑汝尚小,须信我饶为译文:幼小的孩子也知道孝顺礼让,谈到礼仪滔滔不绝。别怀疑他年龄很小,应该相信他很有教养。

3、《绝句》宋 吕希哲礼仪三百复三千,酬酢天机理必然。寒即加衣饥即食,孰为末节孰为先。

译文:学习文明礼仪的人从几百人变成了几千人,这是顺应上天的安排啊。寒冷了就加衣服,饥饿了就吃饭,孰轻孰重大家自有判断。

4、《礼记·经解》商朝 荀子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译文:文明礼仪对一个来说,应该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就像晒直的绳子不能弯曲一样。

5、《绝句》宋 王大烈 弧矢重悬旧礼仪,郎君又产玉麟儿。便烦着眼从头看,的似徐卿二子奇。

译文:重新拿起弓箭,再温习一遍旧时的礼仪,郎君又写下了玉麟儿这样的佳作。耐心地从头看完,确实让人赞叹不已。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中国古代文明礼仪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文明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文明礼仪。

实际上文明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文明礼仪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文明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文明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文明礼仪。

礼仪的古诗如下:

1、汉室鸿儒盛,邹堂大义明。

2、青紫方拾芥,黄金徒满籝。

3、幼也知孝让,居然合礼仪。休疑汝尚小,须信我饶为。

4、礼仪三百复三千,酬酢天机理必然。

5、寒即加衣饥即食,孰为末节孰为先。

6、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

7、绳墨之于曲直也。弧矢重悬旧礼仪。

8、郎君又产玉麟儿。五千道德阐。

9、三百礼仪成。

10、谁知怀逸辩,重席冠群英。

1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13、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

14、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15、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16、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17、礼之正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本文来自作者[寻明阳]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2.hr8848.cn/zlan/202508-17833.html

(11)
寻明阳的头像寻明阳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寻明阳的头像
    寻明阳 2025年08月07日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寻明阳”

  • 寻明阳
    寻明阳 2025年08月07日

    本文概览:1.有关礼仪的诗句有哪些 1、“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2、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 寻明阳
    用户080711 2025年08月07日

    文章不错《关于礼仪之邦的诗句与哪些》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