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秦始皇、管仲、?商鞅、祖冲之、朱熹、孔子等。
1、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2、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姜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尊称为“仲父”。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谥号为敬。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3、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4、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5、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百度百科-朱熹
百度百科-祖冲之
百度百科-商鞅
百度百科-管仲
百度百科-秦始皇
朱熹简介100字左右
作者:
朱熹(1130~1200)
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 ,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哲学思想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 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对美与艺术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补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二三月间,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及附近地区大败明军4路进攻的重要反击战,是明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万历四十六年,抚顺、清河城、东州、马根丹等城堡相继失守,朝野震动。明廷遂调集兵将向后金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四十七年二月,各路兵马先后抵达辽东,计有8.8万余人,加上叶赫军一部与陈兵鸭绿江的朝鲜军队1.3万余人,共约11万人,号称47万。明经略杨镐、蓟辽总督汪可受、巡抚周永春、巡按陈王庭等,共同商定方略:以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为目标,分进合击,4路会攻,企图一举歼敌。具体部署为:总兵马林率所部及叶赫兵共约1.5万人,出开原(今属辽宁)经三岔儿堡(今辽宁抚顺市北),入浑河上游地区,从北面进攻,称北路军;总兵杜松率兵约3万人担任主攻,由沈阳(今属辽宁)出抚顺关(今辽宁抚顺东)入苏子河谷,由西面进攻,称西路军;总兵李如柏率兵约2.5万人,经清河堡(今辽宁本溪县北清河城)、鸦鹘关(今辽宁新宾西南三道关),由西南面进攻,称南路军;总兵刘綖率兵1万余,会合朝鲜军队共约2万余人,经宽甸(今属辽宁)沿董家江(今吉林浑江)北上,由东南面进攻,称东路军。另有机动部队保障后方交通。杨镐坐镇沈阳指挥。原拟二十一日出兵,十六日天降大雪,复改为二十五日。同时,限令明军4路兵马于三月初二日会攻赫图阿拉。杨镐自以为大军会攻,胜利在握,在出师前的二十四日,竟愚蠢至极,派人向后金下战书。无异于将进军日期通知敌方。努尔哈赤多次攻明得手,判定明军必有大举,早已加紧攻防准备。努尔哈赤得到明军分路来攻的消息之后,准确判断杜松等为主力,遂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击破的作战方针。据此,他将10万兵力集结于赫图阿拉附近,准备迎战。这次战役大致经过3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萨尔浒、吉林崖一带作战。西路军于二月二十九日,出抚顺关急进,三月初一抵达萨尔浒。杜松分所部为二,以主力驻扎萨尔浒山,自率万人渡河进攻吉林崖。时吉林崖只有数百名后金兵防守,地势险峻,设施坚固。杜松率队数攻不下。努尔哈赤急命大贝勒代善、四贝勒皇太极等率2旗兵增援吉林崖;自己亲率6旗兵约4.5万人进攻萨尔浒一带杜松军主力。三月二日,两军在萨尔浒交战。至午时,天色阴晦、咫尺难辨。明军以火把照明,进行炮击,但杀伤甚微。后金兵则利用明军的火把,由暗击明,集矢而射,多数命中。努尔哈赤趁机以优势兵力发动强攻,并在大雾掩护下,越过堑壕,拔掉栅栏,攻入明军营垒。杜松军主力死伤甚众,无力反击,四散溃败,萨尔浒大营瓦解。正在吉林崖作战的明军,闻大营已失,军心动摇。杜松督队力战,被后金兵团团围困,最后中矢,落马而死。部将王宣、赵梦麟等相继阵亡,士卒死亡1万余人。明军西路主力被歼,南北两路形孤势单,处境极为不利。
第二阶段,在尚间崖、斐芬山一带的作战。努尔哈赤歼灭西路军,转兵北上,集中力量对付北路军。北路马林军于三月二日夜,抵达尚间崖(今辽宁抚顺县哈达附近)一带,闻杜松败亡,不敢前进,将部队分驻3处:一部西向进驻斡珲鄂谟(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一部趋东南,扎营斐芬山;自率主力驻尚间崖,命军环营挖掘3层壕沟,置火器于壕外,以骑兵继后,作就地防御。三日晨,努尔哈赤集合兵力直向尚间崖逼来。他根据马林军分扎三地的特点,分兵两路:一由四贝勒皇太极率领,直冲斡珲鄂谟;一由自己亲率主力,由大贝勒代善为先锋直逼尚间崖。当天双方接战。后金先在尚间崖击败马林主力,继而在斐芬山全歼该地明军。北路军至此全军履没。
第三阶段,在阿布达里冈、富察一带作战。刘綖所率领的东路军,于二月二十五日,由宽甸出发。由于沿途山路崎岖,加之努尔哈赤在沿途设置三道路障,分兵阻险,进军十分艰难。直到三月初四日,才进至富察(今辽宁宽甸东北)一带。因不知西路、北路失利,刘綖仍按原定计划行进。努尔哈赤击败北路马林军以后,立即移兵南下。一面令主力在阿布达里冈(赫图阿拉南)设伏以待;一面诈称杜松军已逼近赫图阿拉,要刘綖速进,以诱其入伏。刘綖不明虚实,当即下令轻装急进,于三月五日到达阿布达里冈。后金伏兵突然而起,刘綖中箭身亡,部队大部被歼。余者撤至富察,又遭到努尔哈赤挥兵扑灭。 南路军从三月一日出鸦鹘关,迟迟不进,逗留观望。杨镐坐镇沈阳,掌握着一支机动部队,对3路明军未作任何策应。及杜松、马林两路战败,他才慌忙调李如柏回师。李如柏回撤途中自相践踏,死伤千人。明朝l0余万大军终以惨败告终。
此战,努尔哈赤充分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作战中集中兵力,连续作战,速战速决,各个击破,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菩萨蛮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
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
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菩萨蛮
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
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
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
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南乡子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
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
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
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
目断晴空雁字连。
水调歌头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
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水调歌头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
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
应见尘中胶扰,便道山间空旷,与么了平生。
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
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
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
记取渊水冰语,莫错定盘星。
水调歌头
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
空余千丈危石,高插暮云端。
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把钓鱼竿。
不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
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
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
独委狂奴心事,不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
爽气动心斗,千古照林峦。
水调歌头
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
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
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
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
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
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
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
只恐买山隐,却要链丹成。
水调歌头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好事近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
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
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西江月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
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西江月
堂下水浮新绿,门前树长交枝。
晚凉快写一篇诗,不说人间忧喜。
身老心闲益壮,形臞道胜还肥。
软输加璧未应迟,莫道前非今是。
念奴娇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
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
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麤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
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
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青玉案
雪消春水东风猛。帘半卷、犹嫌冷。
怪是春来常不醒。杨柳堤边,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请。
而今白发羞垂领。静里时将旧游省。
记得孤山山畔景。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
满江红
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
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
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
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
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
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
两鬓全期烟树绿,方瞳好映寒潭碧。
但一年、一度一归来,欢何极。
忆秦娥
云垂幕,阴风惨淡天花落。
天花落,千林琼玖,一空鸾鹤。
征车渺渺穿华薄,路迷迷路增离索。
增离索,剡溪山水,碧湘楼阁。
忆秦娥
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
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
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
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鹧鸪天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
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
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鹧鸪天
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蓑短笠任阴晴。
鸣桡细雨沧洲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
江妃定许捐双佩,渔父何劳笑独醒。
鹧鸪天
脱却儒冠著羽衣,青山绿水浩然归。
看成鼎内真龙虎,管甚人间闲是非。
生羽翼,上烟霏,回头祗见冢累累。
未寻跨凤吹箫侣,且伴孤云独鹤飞。
浣溪沙
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文字
自古以来配享孔子庙的文人都有谁?
朱熹简介(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等人。
绍兴十八年(1148),朱熹中进士,任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主簿,聚徒讲学,后罢归,监潭州(今湖南长沙)南岳庙。孝宗即位,朱熹上书反对议和。隆兴元年(1163)被召见,复言主战。朝廷虽屡任以官职,因与执政者政见不合,皆辞不就。淳熙五年(1178)史浩再度为相,荐朱熹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屡辞不许,次年赴任。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请修复旧观,订立学规,从事讲学。淳熙八年(1181),浙东大饥,朱熹被任命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次年,因屡次上疏弹劾台州太守唐仲友违法扰民,唐仲友为宰相王淮姻亲,朱熹的奏章被扣压,因愤而辞归。淳熙十四年(1187),周必大为相,任朱熹提点江西刑狱。次年,升兵部郎官,以足疾为由请归。淳熙十六年,光宗即位,任为江东转运副使,以病力辞,后改任漳州(今属福建)知州。绍熙二年(1191)辞归建阳,五年(1194)起任湖南安抚使,修复岳麓书院,扩建学堂,广纳四方游学之士。宁宗庆元元年(1195),为焕章阁待制、侍讲,因得罪韩□胄而罢。次年,监察御史史继祖劾其伪学欺人,革职罢官,归建阳讲学著述而终。
朱熹一生关心现实,对金人南侵、土地兼并、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现状焦虑不安,要求选贤任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从中进士至死50多年间,虽为官仅9年,在朝廷任职仅40天,但在任上都能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灾安民。
朱熹一生的主要精力倾注在讲学和著述上。他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义理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的正宗哲学,在思想领域中起了长期的消极作用。所撰《四书集注》,元代以后的科举考试规定士人发挥题义必须以此书为依据,影响极大。
在文学观点上,朱熹与二程相近。他倡导文道一贯之说,强调文道统一,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枝叶,二者不能分开,反对"文以贯道":"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主张人们只要修道明理而力行不倦,文便能随道的产生而产生,好的文章便是文道合一的产物。因而,他对唐宋古文大家们重视文的作用不满,说他们是"弃本逐末"。与此相应,朱熹论诗重言"志",即诗中要有道德修养,认为有此即自成佳作。他反对从格律、词藻方面论工拙,强调质朴自然,因而形成他诗论中的复古主义观点。但他在具体论文论诗中,却有一些较公允的见解。如他认为学诗要从《诗经》、《离骚》开始;论古诗则重汉魏而薄齐梁;对陶渊明、李白、杜甫、陆游的诗和苏洵、苏轼的文都有较中肯的评价。同样,他的《诗集传》、《楚辞集注》,也常表现出尊重事实、重视文学反映现实和抒发情志的作用的求实精神。
在道学家中,朱熹的诗歌艺术性最高;在南宋文坛上,他的文章也很有特点。
朱熹的父亲朱松和老师刘子□,都是著名诗人,朱熹受他们的熏陶,也能写诗。他重古诗而轻律诗。五古学汉魏,学陶渊明,学唐人中诗风古朴的一派,往往即景即事,言志述怀,以表现其"雍容俯仰"的气象和"中和冲淡"的胸襟。篇幅较短,语言自然,不用典故,长于用白描手法写自然景色。《对雨》、《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卧龙庵武侯祠》、《康王谷水帘》等,都是代表作,《秋日告病斋居奉怀黄子厚刘平父及山间诸兄友》中的"况复逢旱魃,农亩无余收;赤子亦何辜,黄屋劳深忧。而我忝朝寄,政荒积愆尤。怀□卧空阁,恻怆增绸缪",则反映了迫切的现实问题,抒发了忧国忧民的心情。
朱熹认为自律诗出而讲究用韵、属对、比事、遣词,"益巧益密",有害于诗的"言志之功"。但他自己还是写了不少律诗,有些篇章也值得一读。五律如《登定王台》,旧时选本多入选。《拜张魏公墓下》6首,通过对爱国宿将张浚的赞颂哀悼,暴露了朝政的昏暗。"公谋适不用,拱手迁南荒","中原尚腥□,人类几豺狼!"悲痛、愤激情见乎词。他的七律也有佳作,如《和刘叔通怀游子蒙之韵》:"扣角听君悲复悲,壮心未已欲何!交游半落丘山外,离别偏伤老大时。尚喜渊潜容贾谊,不须日饮教袁丝。病余我更无□赖,勉为同怀一赋诗。"这是晚年被贬逐之后写的。报国无门的悲愤,出之以苍凉委婉之词,弥觉沉痛。
朱熹的七绝清新明丽之作较多。《水口行舟二首》、《入瑞岩道间得四绝句》、《武夷□歌十首》一类诗,都情景交融,很有韵味。
道学家用诗讲道理,写出的不过是"语录讲义之押韵者"。朱熹集中也有这一类"诗",但比例较小。同时,有些诗尽管也讲道理,却不是抽象地讲,而是用比兴手法写客观景物,给人以启发。如《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寓议论于写景,富于哲理性而不乏诗味。至如七律《鹅湖寺和陆子寿》中的"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直接说理,但说得亲切,至今为人们所引用。
朱熹文章长于说理,风格近似曾巩。如《庚子应诏封事》力陈"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结构谨严,逻辑周密,语言平实,很能代表其文章风格。他的一些记事、写景的短文,颇有文艺性。如《记孙觌事》(《文集》卷七十一),寥寥200字,通过孙觌写降表"一挥而就"的情态及其"顺天者存"的议论,刻画出投降者的形象并给予辛辣的讽刺。《百丈山记》(《文集》卷七十八),写涧水、瀑布、远山、日光和云涛变灭,细致准确,宛然在目。《送郭拱辰序》(《文集》卷七十六),先写郭君为他画像表现出"麋鹿之姿,林野之性",后写他将出游,欲画隐君子之形以归,而以郭君不能从行为憾。其国土日蹙、贤人在野、朝政昏暗之意,都见于言外,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朱熹的《朱子语类》140卷,涉及面很广,是宋代以后新的语录体奠基之作。这种讲经传道、品评是非的口语化的文体,其特点是质朴无华,平易近人。如他论陶潜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语类》卷一百四十)论黄庭坚诗:"如《离骚》,初无奇字,只凭说将去,自是好;后来如鲁直恁地著力做,却自是不好。"(《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这些话语,大都是他平时语言的忠实记录,讲述者的情感和语气宛然,很有感染力。
所著《朱文公文集》10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刻本。又有《续集》11卷,《别集》10卷,与《文集》合刊为《朱子大全》,有《四部备要》本。另有《朱子诗集》单行,共12卷,明程璩编,有正德十六年(1521)刻本。《朱子语类》140卷,有成化九年(1473)陈炜刊本、石门吕氏刊本。《诗集传》、《楚辞集注》均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新刊本。
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朱熹等。
1、颜子
又名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宁阳(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人,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去世。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2、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3、子思子
原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生卒年则不详。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
4、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5、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百度百科——孔子庙
本文来自作者[瑾瑜缘]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2.hr8848.cn/zlan/202508-1679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瑾瑜缘”
本文概览:有:秦始皇、管仲、?商鞅、祖冲之、朱熹、孔子等。1、秦始皇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
文章不错《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