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劝农文文言文翻译

1. 闽人许将文言文翻译

许将,字冲元,于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中状元。

欧阳修读其赋时说:“君辞气似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间右相),未可量也。”任命他为昭庆军判官。

任期满后,宋朝廷准备让他任试馆职。(试馆职是当时仕途青云直上的龙门,也是许多以荫入仕的人梦寐以求的。)

许将却认为:“起家为官,本代耕,愿出为地方官,读所未见书。”宰相对他的读书志向很赞赏,让他任明州通判。

(宋神宗听说这个状元爱读书),神宗便召他进宫(谈话)。神宗(很赞赏他的才能),任命为集贤院校理。

由太常寺本当转任博士,但神宗又破格提拔他为右正言,第二天入值舍人院,第三天判流内铨。这是神宗使用的特别任命,举朝上下都赞誉许将的才能。

契丹以20万兵力压代州境(大举进犯代州),并派使者前来要求宋朝割让代州。(过去契丹与宋朝定期在代州谈判),这次原定的宋朝使者不敢去(而轮到当年出使辽国的官员惧不敢行),朝廷因而改派许将去。

许将对神宗说:“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许将行前到枢密院认真地查阅了有关代州的一切档案,作了充分准备。

许将来到代州境时,契丹人爬满房上观看并喊叫:“看南朝状元。”当许将与契丹人进行肄射时,许将先射中。

契丹使者萧禧在宾馆以礼迎接,谈判时,萧禧果然提起代州事,许将随问随答,不失国体。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神宗,神宗对许将大加赞赏,先后任许将为知审官西院,尚书兵部。

又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神宗对许将的重用)引起朝臣的忌妒。适逢在审太学生虞蕃讼学官一案时,他(反对牵连太广而)释放了一些无罪的太学生,蔡确舒亶借机陷害许将,把他们父子都抓进了御史府,一个多月才放出来,许将被降职任蕲州知州。

第二年,以龙图阁待制到郓州任职,元宵节那天,一些官吏登记为盗者并使之皆尽入狱,监狱人满。许将说“这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于是全部释放。此后,民无一日犯法,牢狱空无一人。

父老叹曰:“这是建狱56年来第一次空牢也。”郓州曾有一帮士人喜好聚众谤言朝政,许将虽然没有制止,至此也消失了。

许将被召为兵部侍郎。绍圣初年,许将任吏部尚书。

当时,奸臣章惇为相,与蔡卞、蔡京之弟,罗织元祐诸臣罪名,并上奏要掘元祐党首司马光墓。哲宗问许将该怎么做。

许将说:“发人之墓,非盛德事。”哲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崇宁元年,鄯、廓州抚定。当时边将要求兴师渡河西攻?朝中大臣议论,皆有惧色,独许将说:“兵机不可失,宜速进军。

我愿意跟随大军出征。”不久,很快传来捷报。

许将因收复了河、湟,因此加“特进”宋朝的最高荣誉奖励。 哲宗死后,徽宗即位,一些奸臣密谋要贬许将。

御史中丞朱谔找到许将过去章表中某些语句,诬为诽谤朝政。徽宗将其贬为保留资政殿大学士到河南任知府,朱谔又进谗言,徽宗又免除资政殿大学士,到颖昌任知府,后来又迁任大名知府。

政和初年,卒,享年75岁。谥文定。

原文: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

欧阳修读其赋,谓曰:“君辞气似沂公,未可量也。”签书昭庆军判官,秩满,当试馆职,辞曰:“起家为官,本代耕尔,愿以守选余日,读所未见书。”

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

自太常丞当转博士,超改右正言;明日,直舍人院;又明日,判流内铨: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归报,神宗善之,以将知审官西院,判尚书兵部。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为同进所忌。

会治大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亶因陷之,逮其父子入御史府,逾月得解,黜知蕲州。明年,以龙图阁待制起知郓州。

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绍圣初,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哲宗纳之。

崇宁元年,抚定鄯、廓州。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

将独谓:“兵机不可失,愿从之。”未几,捷书至。

将以复河、湟,功转特进。御史中丞朱谔取将旧谢章表,析文句以为谤,遂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

言者不已,降资政殿学士,知颍昌府。政和初,卒,年七十五。

谥曰文定。出处:《宋史——许将列传》许将简介:许将,福建闽县(今福建闽清)人。

他生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卒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嘉佑八年(1063年)中癸卯科状元,年仅27岁,是历史上福州地区第一个状元。

其人文武双全,廉洁奉公,深受宋神宗和宋哲宗的器重,曾担任明州通判、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尚书左丞等职。《宋史》简介:《宋史》是二十。

2. 文言文翻译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注释

(1)[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地方没有长官,谁适合去补这个缺?”祁黄羊回答:“解狐适宜。”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说:“很好。”依着他任命了解狐。国都里的贵族都称赞任命的对。

隔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国家缺少了军事统帅,谁适宜担任这个工作?”他回答:“祁午适宜。”平公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很对。”又依着他任命了祁午。国都里的贵州都称赞任命得好。

孔了听到了这些事,说:“真好啊,祁黄羊作的建议!推荐外人不排除仇人,推荐自己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

3. 文言文翻译鲍子难客

原文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选自《诸子集成·列子·说符》)翻译齐国贵族田氏,一次在庭院里祭祀路神.祭礼完毕,应邀参加 宴饮的宾客有上千人.席间,有人献上鱼雁,他看了就感慨地说:“天帝对人类的恩德多么深厚啊!繁殖了五谷,生育了鱼鸟,供我们享用.”他刚说完,赴宴的众宾客随声附和,一致赞同.这时,在座的一个姓鲍的十二岁小孩,走上前来说:“事情并非如您所说啊!天地之间的万物,和我们共同生存在自然界,都是物类.物类本身,并无贵贱之分,而仅仅凭借智慧大小,力量强弱,相互制约,得以生存,并非谁为谁而生.人类获取能吃的东西食用,哪里是上天专门为人降生的呢?比如,蚊、蚋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能说上天生出人类是为蚊蚋和虎狼制造食品吗?”注释齐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食:宴饮.祖于庭:在庭院里设宴祭路神.祖:古人出远门先设宴祭路神叫“祖”.殖:种植,使……繁衍生长.以:用来 .为:给.迭:更迭.交替地,轮流地.预于次:参与在末座.预,参与.次,中间.祖:古代祭祀的名称.原指出行时祭祀路神,在这里只是祭祀(天地鬼神)之义.和:应和.表示同意.亦:也.坐:通“座”,坐席,座位.响:回声.徒:只.类:种类;物类.蚊蚋(ruì)囋(zǎn)肤:蚊蚋咬人的皮肤.蚋,一种吸血昆虫.囋:叮咬.食客:投靠在贵族门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并:一起.智力:智慧和力量.本:本来,原本.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4. 刘定之文言文翻译

刘定之,字主静,是永新县人。自幼聪明异常,父亲教他读书,每日背诵数千言。父亲见他好学,他的父亲禁止他写文章。一天,父亲偶然发现了他写的《祀灶文》,感到非常惊讶。刘定之考中举人后,正统元年又考中会试第一,殿试也拿到了名次,皇帝封他做编修一职。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一时。

皇帝曾经命他做《元宵诗》,内使太监却站在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刻写好百首七言绝句。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告,笔不停书。有人问宋朝人的名字,他马上排列出世系相成的先后(其实就是家谱),一查族谱果然如此,人们对他的敏捷和博学感到叹服。江西、湖广两地发生旱灾,但地方官员仍然照收百姓的赋税。刘定之上疏向皇帝进言:“现在国家粮库充足,储备厚实,而江西、湖广等地百姓因灾无收,张口待哺,还要照样交纳租赋,这不是皇帝怜爱百姓的本意,请圣主体恤下情”。皇帝被他的言辞所感动,立刻下旨停征课税。

5. 郦道元 文言文翻译

长江水又流向东,流过西陵峡。

《宜都记》上说:“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

林木高下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

(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

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6. 催子忠文言文翻译

崔子忠,字青蚓。其先山东平度州人。子忠为诸生,甚贫。为文崛奥,数试而困,慨然弃去。荜门土壁,洒扫洁清;冬一褐,夏一葛,妻疏裳布衣,黾勉操作,三女亦解颂读;虽无终日之计,晏如也。工图绘,为绝境,时经营以寄傲;更善貌人,无不克肖。当时贵人,多愿与之交,皆逃避不顾。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士自四方来,慕其人,多谢不见。人或尤之,笑曰:“交游盛而朋党立,东汉之季可鉴也。”后果有以复社植党者,其识力过人如此!所作诗歌古文词,人鲜知者,徒知其画耳。董文敏公尝谓其人、文、画,皆非近世所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周亮工?书影》)

(翻译)崔先生子忠,字青蚓。他在山东平度州人。儿子元忠为诸生,很贫穷。写作崛奥,多次测试而被困,慷慨地放弃。贫民土壁,打扫清洁;冬季一个褐色,夏天一个葛衫,妻子用粗布衣服穿,努力劳动,三个女儿也解除颂读;虽然没有长久的打算,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工程图绘制,为最高境界,当时经营以寄傲慢;更善于描绘人,没有不能够像。当时贵族,多希望和他们交,都逃避不回头。不喜欢喝酒,几个朋友用文字经过从,谈一整天不想离开。士兵从四面八方来,仰慕他的人,多谢不见。有人责怪他,笑着说:“交往兴盛而朋党立,东汉的季节可以借鉴的。”后来果然有以复社结党的,他的见识过人这样!所作的诗歌古文,人们很少知道的,只知道那幅画。董文敏公曾对他的人、文、画,都不是近代世所。

《百度文言文翻译》

钱世桢详细资料大全

诸葛元声,号味水,浙江会稽人,诸生,生卒年月不详,明万历九年(1581年)到云南临元道贺幼殊(长沙人)处作幕客,直到万历四十五年始离滇。他博古通今,以耳闻目睹记录了明隆庆、万历两朝有关国内民族战事和对倭作战之事。

余楍详细资料大全

钱世桢;中国明朝时代人,性别:男,字士孙,号三持,出生于1561年 ,明代嘉定县东钱宅人(今属上海宝山区月浦镇),1582年由诸生改武举,1589年武进士及第,后授苏州卫前所镇抚。升浙江运粮把总。二十年朝鲜有事以文武能臣随征,浙江坐营游击二十二年防倭海上,历任江南金山、常镇参将。约1642年 嘉定粮荒,世桢逝世离开人间。

(概述来源:明人绘《钱三持像》)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钱世桢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上海市宝山区月浦镇 出生日期 :约1561年 逝世日期 :约1642年 代表作品 :有《征东实纪》,其《射评》一书, 朝代 :明朝 字 :世孙 号 :三持 及第时间 :1589 名次 :进士 生平简介,人物年谱,人物墓葬,人物逸闻,分水龙驹,捉野马,嘉定县志, 生平简介 钱世桢(祯)(约1561~约1642)字士孙,号三持,明代嘉定县东钱宅人(今属上海宝山区月浦镇)。世桢文武才,为文操笔立就。七八岁能骑马上高坡,与材官、武士习击刺进退之法,尤好盘马射箭。与同里名流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及孙履和、履正兄弟交,年轻时同畅游钱塘、北至燕云较射,虽降虏、贱仆不计,每起必先较弓而后他事。 钱世桢彩像 明朝万历年间中武进士。历任蓟镇参将、苏州卫镇抚、浙江总运、东征游击等职。时有徐光启对其的评价见《恭承新命谨陈急切事宜疏》:“臣看得天津署游击事钱世桢、京营参将王光有熟谙兵机,经历世务,驱之行阵,不在虓阚搏之科;俾以训齐,实有驾轻就熟之用。”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朝鲜遭倭寇侵犯,向明朝廷告急求援,世桢被荐授为东征游击,见:统领山东秋班经略标下御倭防海游击将军 钱世祯 领马兵一千名(李光涛《朝鲜壬辰倭祸史料》第一册二,页9),兵进鸭绿江驻屯义洲。 1593年,随提督李如松率部攻下平壤,北过大同江,席卷22个州,追倭至开城,斩1员倭将,立下大功。但当李如松问他所斩倭将姓名时,不能答,因此功劳被埋没,仅任浙江游击,后升冀州参将,世桢性情耿直,从不趋炎附势,战场上骁勇善战,舍己报国, 后因触犯上司被罢官,年八十余卒于家,葬于家乡。平生著《东征实纪》(东征纪略)、《射评》(唐时升,侯黄两忠节并序)。 人物年谱 约1561年 生于嘉定。 1582年 万历十年,由诸生改武举。 1589年 万历十七年,武进士及第。 1590年 授苏州卫镇抚,练兵吴江;改指挥佥事,调浙江漕运把总。五月,浙东漕运事邀唐时升、孙履正、赵就之等游西湖。八月,复邀唐时升等钱塘观潮。 钱三持家堂图像 1591年 升都指挥佥事以都指挥体统行事。三月,与唐时升同游燕云。 1592年 漕粮入京留部。调经略宋应昌标下都司管游击事,年底入朝鲜。父春沂(字仲与,1528~1612)由繁昌教谕迁德化令(三个月后归乡),与兵部给事殷都(字无美)悠游林下二十载。 1593年 元旦遇伏巧胜、战平壤、克开城、碧蹄援救(未遂)、取开庆、王京对峙、训诫朝鲜柳成龙(双方翻脸)、遭主帅李如松责难患病营中(委派宋应昌处调粮却另外发文说其擅离不归),和谈期间监督内藤如安使团(釜山伏野马),九月冒雨临津江,十月抵达山海关,十一月宿通州疗伤,升江南坐营游击备倭海上。 1595年 曾与程嘉燧、孙履和游河南商丘。 1594~1599年 行江南金山参将事,因与饷司有隙遭劾。调蓟镇参将(不就),调湖北参将(不就)、调新设天津参将(不就)、调江南金山参将。 1601年 署(参将事)协守吴淞。 1603年前后,任金山总练官。 1604年前后,升(江西)南赣总兵(不就)告病还乡。 1612年 父春沂亡。 1617年 天津署游击事,但赋闲在家。辽东用兵,由徐光启再举荐复起。 1618-20年 以都司从徐光启练兵通州。 1636年 友唐时升亡。 约1642年 嘉定粮荒,世桢亡。 人物墓葬 墓地原有祭台和甬道,两侧分列石人、石马并植有银杏树多棵。抗日战争中遭破坏,仅留下 3 棵。 1957 年又被砍伐一棵, 现存 2 棵,数龄约 450 年, 1986 年列为市级古树名木。墓地东西宽 57.7 米,南北长 16.3 米,中央有隆起 3 米高的方形墓顶,四周有 4 米见方栏杆,外围植有 5 行方阵形的杉木,树木葱茏。 1992 年 7 月 22 日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本人画像以及合家欢画像各一幅,收藏在南京博物院其画像各一幅,原藏钱氏家祠。“八一三”战争时,钱氏家祠遭毁,钱世桢像适于事前一月送至上海市文献展览会,得以幸免。民国35年(1946年)送回交钱氏后裔,现由南京博物院收藏。 钱世桢墓位于罗店镇毛家弄村三树南路以东,圃南路以南,北靠练祁河支流。墓南向,原占地面积约20亩,有祭台和甬道,两侧分列翁仲石马,并植有银杏多棵。抗日战争时期遭破坏仅留3棵,又被砍伐一棵,现存2棵,树龄456年,1986年列为市级古树名木。1992年7月22日钱世桢墓被公布为宝山区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4月进行了修缮。墓现占地面积4984平方米,保存东西宽49.3米,南北长31.93米,高3.5米的托山,并以金山石铺砌修复了甬道、墓台、坟体、祭台与墓碑、石辟邪、单门石牌坊。墓地甬道两侧种植了黄杨与香樟,周围种植了草皮。 钱世桢墓 人物逸闻 分水龙驹 钱三持身高八尺,他人站凳上穿其盔甲依然拖地。三持爱马,坐骑龙驹曾产一小驹,肚下多一足,岁余不会行走。某日来一西洋马贩子,出二百两纹银高价将五足驹买下。贩子将第五足缚于马肚下,疾驰而去。三持见状急追,至长江边,只见贩子松开第五足,那马五脚奔腾,踏浪向前,原来是分水龙驹,三持懊恼不已。 捉野马 三持征东至朝鲜,一日狩猎,见一兽,赤如炭,目如火,高八尺,长二丈,鬃毛三尺余,有奔河入海之势。当地人告之是野马,餐霜饮露,亦食山兽,虎已无存,即吃生人,宜避之。三持笑道,天生骏物,必为人用。遂带铜锤钢索,跃上其背,按住其颈,野马先是暴跳数十回,倒竖二三丈,接着往悬崖峭壁密林疾奔,三持倒悬其腹下;野马又倒地打滚,三持则飞上飞下,始终不离。自清晨至半夜,终于将其驯服。地方感三持为民除害,三持则为得一良驹而大喜。 嘉定县志 钱世桢,字士兴,别号三持。父春沂学者,称一庵先生,嘉靖甲子举人,官德化令。世桢负奇气,为文操笔立就,尤好盘马善射,由文学生中武举,旋中万历已丑科进士,授苏州卫前所镇抚。升浙江运粮把总。二十年朝鲜有事,兵部侍郎宋应昌请以文武能臣随征,授御倭防海都司佥事管经略标下游击将军事,前锋出山海关,先大军渡鸭绿江进逼倭巢。时闻母丧,以军事旁午饮泣不敢言,攻克平壤,旋克开城。先是军中有令:先登者赏万金,世袭指挥使。世桢率家丁过大同江穷追,遇一倭将白袍绛领斩于马下,取其衣甲旗帜以为识。次日,主帅验首级,诘倭将姓氏,仓卒无以答,遂莫其功。进拔王京,克闻庆凯旋。后题补浙江坐营游击二十二年防倭海上,敍征东功升蓟镇参将。历任江南金山、常镇参将。升江西总兵,未任告归,年八十余卒于家。世桢遇敌奋不顾身,每为同官所忌,故功虽多而未蒙上赏。著有《征东实纪》,其《射评》一书,侯黄两忠节 暨 唐处士叔达 序之。. 附:钱春沂,字仲与,盛桥乡人,诸生,嘉靖甲子由繁昌教谕升德化令吏,为万历时发兵东征平寇的钱世祯(三持)的父亲。 钱世桢

余楍,字生生,号钝蓭,蒙古族,祖籍四川省青神县(今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青州乡金星村),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606年)生于明朝留都南京(今江苏南京),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夏卒于江苏扬州城东琼花观。明诸生,世袭锦衣卫。明亡后,寓鄞之西湖上(今浙江宁波)。其所居名借鉴楼,结“七子诗社”,著有《增益轩诗草》、《遣愁集》等作品传于世。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余楍 别名 :生生,钝蓭 国籍 :中国 民族 :蒙古族 出生地 :南京 出生日期 :1606年 逝世日期 :1685年 职业 :锦衣卫,文学家 毕业院校 :明诸生 主要成就 :诗词 代表作品 :著有《增益轩诗草》、《遣愁集》等 人物简介,家族关系,文献记载,皇明遗民传,蜀雅,康熙版《青神县志》,万历野获编,余生生借鉴楼记,清史列传选·余楍小传,清稗类抄·姓名类·子部,清诗纪事·明遗民卷,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清初扬州遗民诗人研究,栗艇诗集,清代成都札记,文学作品,余楍诗词选,遣愁集, 人物简介 余楍,字生生,号钝蓭,蒙古族,祖籍四川省青神县(今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青州乡金星村),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606年)生于明朝留都南京(今江苏南京),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夏卒于江苏扬州城东琼花观。明诸生,世袭锦衣卫。明亡后,谋起兵杀流贼,不克,逃之江南。参戎幕,又不济,乃寓鄞之西湖上(今浙江宁波)。其所居名借鉴楼,结“七子诗社”,日与诸名士唱和其中。楍年最长,奉为祭酒。时诸名士居湖上者,有观日堂、南轩、岁寒馆,与借鉴楼相望,诗笺往复不辍。著有《增益轩诗草》、《遣愁集》等作品传于世。 明成化庚子年(1480年),其伯烈祖怀远将军、锦衣千户、执金吾、指挥同知,锦衣卫指挥佥事余寘到南京就职;正德戊寅年(1518年)天祖余承恩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嘉靖年间高祖余荫授南京锦衣卫指挥使,后授怀远将军、锦衣卫管卫事指挥同知,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五日戊辰科,怀远将军、锦衣卫管卫事指挥同知余荫进京为巡绰官,与读卷官徐阶、李春芳、张居正共事(选自《隆庆二年戊辰科登科录》),嘉靖甲子年(即1564年)四川乡试录,诏锦衣卫指挥同知余荫将命秩祀恭祝(选自《嘉靖甲子科四川乡试录》);万历年间曾祖余茂发授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袭锦衣百户。余楍祖上历代居住南京,应授世袭锦衣百户,据说未上任。 余楍,又写作余榀、余杰(注:字形如“杰”字,字上“水”下“灬”,见康熙《青神县志》)。 据《青神余氏家谱》记载,楍公于康熙初回青神祀祖,传《绝句》三首,此公字生生,号钝庵,曾任九门提督,避乱入籍江南扬州,生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夏,卒于琼花观。余楍回乡祀祖时,传有《蜀都行》诗作等。 又据《青神余氏家谱》记载,《榀公除夕诗》条目下注:此公不知何祖后,但名既从木,当亦是十一世祖也。故青神余氏族人知有余楍,而不详余榀其人,只是从县志等文献记载的余榀诗中有了解,故不能确认其世系和由来。据各家文献记载,推测余楍和余榀应属一人,姑存待考。 家族关系 始祖根六公余德成,鼻祖余永泰、远祖余祥、太祖余子伟、烈祖余寰、天祖余承恩、高祖余荫、曾祖余茂发、祖父名失考、父亲名失考、余楍。余楍属根六公余德成十一世孙。 文献记载 皇明遗民传 余楍,字生生,号纯翁。眉州人。其先以军功世授锦衣千户。少有大志。以职让弟。攻制萟为博士弟子员。以诗名西蜀。癸未游燕都。燕都寻陷。奔广陵。时清兵攻蜀。千里萧然。无鸡犬声。至无人可杀。斩神庙木偶以快意。复发掘冢墓。取死尸白骨戮之。闻之大恸。徒步至蜀。拾先人遗骸。营窆深土中。然后返吴寓虎丘。复游黄陵。自称道士。葛巾方袍。四十余年不改。七十有七而卒。友人醵金营墓于平山。立石题曰西蜀诗人余生生之墓。与余思复志行相同。衣冠擧止又相似。人多笑之。谓二迂。然皆笃实自好士也。思复,字不远。福建将乐人。亦逸民。与魏禧友善。 蜀雅 余楍,楍字生生,号钝庵,青神人,有《增益轩草》。《施愚山集》:余生生过吴门客舍,自言为梅花作主人,酒间得三绝句云云。《诗最》:钝庵为大司马肃敏公裔,值流寇乱,黄冠羽衣,避难江东,卖古文诗字自给,不喜入富贵门,亦不喜赠富贵人诗,诗工汉魏及六朝,唐近体不屑也,尝过江都与野人高士游。康熙乙丑仲夏,卒于琼花观中,时年七十有九。有五七古诗若干卷,易箦时,嘱甥焦氏付其友张谐石选辑,焦竟失其稿,今新安姚纶如于扇头、壁上搜录遗诗十首入集,不能窥其全豹,通国传为恨事云。倪永清云“钝庵诗,闲情逸致,超然尘表,真鲁仲连、陶元亮一流人。”(《蜀雅·卷四》三十八页) 康熙版《青神县志》 余杰(注:字形如“杰”字,字上“水”下“灬”。《青神县志》中把余楍诗收录于余榀名下,似判为两人,而县志人物传中又无余榀条目。) 余杰,字生生,号钝庵。值流寇乱,黄冠羽衣,避难于江左,卖古文诗字自给,不喜入富贵门,亦不喜赠富贵人诗,诗工汉魏及六朝,唐近体不屑也,尝过江都与野人高士游。康熙乙丑夏,卒于琼花观中,年七十有九。增益轩五七古诗若干卷,嘱甥焦氏付其友张谐石选辑,焦失其稿,新安姚纶如于扇头、壁搜录遗诗十余首入集。倪永清云:钝庵诗闲情逸志,超然尘表,真如鲁仲连、陶元亮一流人也。 万历野获编 英宗亲征时,有宣府龙门卫充军进士张鉴者,诣行在所疏,乞上驻跸宣府,但选将统兵征剿,则兵权归一,号令不二,人有效死之心。上不能用。及景帝登极,镇守山西都督孙安以为言,谓当时若从鉴言,岂有今日之祸,乞量加擢用。下兵部议。帝命鉴为试百户,送大同总兵昌平伯杨供处听调。弘治六年,故兵部尚书余子俊男举人置,乞录其父军功。上命置为锦衣正千户,子孙世百户。今上辛丑,锦衣管卫事指挥余茂发,以考察军政降百户,奉旨仍旧莅事,以从六品得掌司隶雄剧,亦本朝所无。茂发即余寘曾孙也。选自《万历野获编》(卷十五·进士百户)(注:此处“茂发即余寘曾孙也”属错误的记载,包括《明史》都把余茂发的祖父余寰记作余子俊之子,这不仅与《青神余氏家族谱》不符,在1984年7月夹江县青州乡金星村出土墓志文物中(余承勋、杨慎、安磐、王一麟等)记载也不符,夹江文物管理所周杰华先生《余母张氏墓志铭考略》中有论证)。另据《青神余氏家谱》:1543年十一月余承恩卒,余承业服阕如京上疏论余子俊子余寘被谪之由,奏上蒙恩准荫一子锦衣指挥佥事。(选自《青神余氏家谱》) 余生生借鉴楼记 鄞之西湖以贺秘监尝游息于此,故有小鉴湖之目。借鉴楼者,故锦衣青神余君生生之寓寮也。生生为太保尚书肃敏公之后,以尚书恩世袭锦衣。其自蜀而徙燕,非一世矣。生生以明经起,思由甲科进取,故锦衣之官虽上而未任。已而国亡,谋结勋卫子弟兵以杀流贼,不克,逃之江南,参人军事。又不济,始来鄞。其时鄞之世家子弟丧职者多,乃相与悲歌叱吒,更唱迭和无虚日。僦居湖上,有七子诗社,详见予作诸公志序中。而生生最长,社中奉为祭酒。尝曰:『吾敢谓此间乐不思蜀耶』?爰署其居曰借鉴楼。诸公在湖上者,陆披云有观日堂,宗正庵有南轩,陆雪樵有岁寒馆。生生之楼,皆与相望。诗笺往复,昕夕旁午。盖居楼中者二十年。一日,偶题其集曰「四明余楍」。先大父赠公见而笑曰:『是所谓久假而不归者欤』?生生始而长吁,继而涕泗阑干。晚年尤困。以其女适姚江,挈其孺人往依之。然犹戒诸公封固是楼,无毁伤其薪木。一岁之中,必三、四至。至则启是楼而居之。尝曰:『吾虽死,犹当作湖上寓公,或与诸公相遇于凄风寒月之下』。闻其言者,莫不悲之。 呜呼!古之志士,当星移物换之际,往往弃坟墓,离乡井,章皇异地以死,以寄其无聊之感。方其伥伥何之,魂离魄散,鹪鹑之翮,欲集还翔。满目皆残山剩水之恫,更有何心求所谓清胜之处而居之?然而贤者所止,必无俗景物,遂使笔床、茶灶,永为是邦之佳话。吾鄞城郭之秀,湖上为最;湖上之秀,七桥以西为最。是楼也,适当烟云平远之区,空濛绵渺,宜乎生生之历二十年而不舍也。(《余生生借鉴楼记》始见于《鲒埼亭集选辑》(全祖望1705~1755、顾炎武1613—1682、黄宗羲1610—1695 撰)第二三零页) 《句英士音·拟薤露词·不思蜀》(余使君结社) 出三峨,投五岙。我今不思蜀,此间足寄傲。 五岙多遗民,西台甲乙伦。相与向三峨,以招望帝魂。 望帝远不至,西台空涕泪。竹如意,纷破碎。 诗话:余公生生,为肃敏公后裔,虽蜀人而居燕,以世隶锦衣籍也。甲申后来鄞,与宗正蓭、陆春明、范香谷、童晓山、叶天益、陆雪樵为湖上七子。不减谢翱之汐社。(选自《四明谈助》之《余生生借鉴楼记》。并附词一。) 清史列传选·余楍小传 明大司马肃敏公后裔,世袭锦衣卫,指挥千户。明清易代之际,农民起义军席卷全川(注:此处存疑,据《青神余氏家谱》记载,余楍之前与青神老家几乎没有联络,清代康熙以前他也没入过四川,故四川张献忠之乱与余楍避走江东没有多大关系)。谋结勋卫子弟兵杀义军,不克,黄冠羽衣,避难江南。参戎幕。复去之鄞,遂家四明。卖古文诗字以自给,筑小楼,署曰“借鉴”。楼临西湖,上结七子诗社,日与诸名士唱和其中。年最长,群奉为祭酒。当是时在湖上居者有观日堂、南轩、岁寒馆,与借鉴楼相望,诗笺往复不辍。居楼中二十年。尝曰:“吾虽死犹作湖上寓公。”自言为梅花作主人。尝过江都与野人高士游。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卒于琼花观中,年七十九岁。性洁介,不喜入富贵门。亦不喜赠富贵人诗。倪永清谓“钝诗闲情逸致,超然尘表,真鲁仲连、陶元亮一流人。”著有《增益轩诗草》。李调元《蜀雅》、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徐世昌《晚晴诗汇》录有其诗。《清史列传》、《四川通志》、《锦里新编》有传。 清稗类抄·姓名类·子部 沛县阎尔梅,字调鼎,明之遗民也。入本朝,隐居不出,著有《白耷山人》、《汧罝草堂》等集。其号甚奇,曰古古,盖重文也。与余楍[古文本字。]之字曰生生者同一新颖,特阎为号而余为字耳。(选自《清稗类抄·姓名类·子部》) 清诗纪事·明遗民卷 余楍,字生生,号钝蓭,四川青神人,有《增益轩诗草》。 卓尔堪明遗民诗:(余楍)好为古诗,有汉、魏风骨。 全祖望余生生借鉴楼记:生生由明经起,思由甲科进取,故锦衣之官,虽上而未任。已而国亡,谋结勋卫子弟兵以杀流贼,不克,逃之江南,参人军事,又不济,始来鄞。其时鄞之世家子弟丧职者多,乃相与悲歌叱吒,更唱迭和无虚日。僦居湖上有七子诗社,详见予作诸公志序中。而生生最长,社中奉为祭酒。尝曰:『吾敢谓此间乐、不思蜀耶』?爰署其居曰借鉴楼。诸公在湖上者,陆披云有观日堂,宗正蓭有南轩,陆雪樵有岁寒馆。生生之楼皆与相望。诗笺往复,昕夕旁午。盖居楼中者二十年。一日偶题其集曰「四明余楍」。 李调元《蜀雅》引《诗最》:钝蓭(值明末之乱)黄冠羽衣,避难江东,卖古文诗字自给。不喜入贵门,亦不喜赠富贵人诗。试工汉魏及六朝,唐近体不屑也。尝过江都,与野人高士游,康熙乙丑仲夏,卒于琼花观中,时年七十有九。有五七古诗凡若干卷,易箦时属甥焦氏付其友张谐石选辑,焦竟失其稿。今新安姚纶如于扇头壁上搜录遗诗十余首入集,不能窥其全豹,通国传为恨事云。 又引倪永清云:钝蓭诗,闲情逸致,超然尘表,真鲁仲连、陶元亮一流人。 阮亨淮海英灵续集:钝蓭卖文自给,诗工古体,近体不屑作也。 陈田明诗纪事引蜀诗:平生一冠,破不复补。人号三顶折角巾,钝蓭与赵民服、周蓼恤也。 卢见曾渔洋感旧集小传引愚山集:余生生过吴门客舍,自言为梅花作主人。酒间得三绝句云云。(选自《清诗纪事·明遗民卷》 第二二六页)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余楍,明末清初四川青神人,字生生,号钝庵。明诸生,世袭锦衣卫。明亡,流寓鄞县,所居借鉴楼,临西湖上,结七子诗社,日与诸名士唱和其中。有《增益轩诗草》。(选自《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清初扬州遗民诗人研究 余楍(生卒年不详)字生生,号钝庵。四川青神人。世袭锦衣卫百户。黄冠野服,隐居江都。(选自《江苏艺文志·扬州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余楍:《增益轩诗草》(选自《江苏艺文志·扬州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栗艇诗集 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冬,广东遗民屈大均、江西遗民曾灿、四川遗民余楍、安徽遗民闵麟嗣等与寓扬其他诗人集平山堂登高。(汪士鈜《栗艇诗集》卷二) 清代成都札记 清代初年,四川青神人余楍从避难地杭州西湖之畔回到成都,写下一首凄苦哀怨的《蜀都行》,记录了成都在遭受明末清初战乱后的残破凋零景象。他说,自从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成都以后,天空长时间保持阴霾的状态,十天中有九天都在落着濛濛细雨。过去熟悉的风景名胜,自我避乱宁波以来,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被成都人引以自豪的杜甫草堂已是一派萧瑟,青羊宫也只看得见坍塌,亲切的身影已经如寒风下的树叶零落无踪。曾静巍峨壮阔的皇城在残阳和衰草中沉默著,万里桥边如烟的柳树现在也所很少了。举目四望,繁华的锦官城上空飞过队队的野鸡。余楍怀着满腔的伤痛感慨说:“整顿凋残岂无术?但得夫耕妇织无所忧,庶几天命有转移!”(节选自《清代成都札记》第一部分:移民大开发。) 文学作品 余楍诗词选 《中秋后一日曾青藜寓斋燕集》 昨宵对月今宵雨,两日阴晴不可凭。 客里招邀常赖友,山中栖止但依僧。 才高何必愁贫贱,时至无烦感废兴。 几度浪浪檐际水,随风飘洒湿孤灯。 《咏梅》 花时归客怕花残,烽火漫漫道路难。 断送东风多少恨,凭谁留寄一枝看 《绝句》三首 (注:《青神余氏家谱》名《绝句》三首,《蜀雅》名《梅花三首》,《清诗纪事·明遗民卷》名《过吴门客舍为梅花作主人酒间得三绝句》) 其一: 市上何人识故侯?青鞋皂帽称心游。相逢头白留诗别,细雨孤帆下虎邱。 其二: 遄归见说为梅花,邓尉风光蒲眼夸。我梦相随便东去,一夭花压帽檐斜(古音xia)。 其三: 花时归客怕花残,烽火漫漫道路难。断送春风多少恨,凭谁留寄一枝看。 《除夕》诗 (注:《青神县志》收录余榀名下,《蜀雅》收录余楍名下《除夕前二首》) 其一: 放浪无终极,看看岁又更。贫怀生仓卒,心事亦无征。 促酒不成酌,敛衣空复情。萧槭无人喻,振策倚前楹。 孤衷原有属,奴眼未全青。汗漫肆情志,暂遣忧思屏。 回首念妻孥,岂禁心欝憎。悲来不可过,我生相营营。 其二: 营营亦何为?凄恻不碍道。幸恃心洁清,可以对苍昊。 一身经百折,坚贞聊相保。逼侧履荒途,何暇计温饱。 昔也居金华,有如鱼在藻。今者叹流离,不及安枝鸟。 有酒且赋诗,尘氛迹如扫。不学裴晋公,拥炉叹衰老。 (注:“凄恻不碍道”《蜀雅》记作“凄恻不拟道”) 其三:(注:《蜀雅》名《辛酉元日》) 今晨气宣朗,檐次透曙光。春风扇和柔,悠悠袭我裳。 道院自幽静,中庭焚异香。香气何氤氲,随风泛长廊。 我本羁旅人,感此岁月长。孤踪谢尘事,静坐阅班扬。 濡毫改旧诗,开樽引巨觞。磅礴无拘束,颓然入醉乡。 天地气候改,阳和易冰霜。草木渐勾萌,梅花何处芳。 几欲探讯息,林水空苍茫。翘首忆江南,云霞蔚相望。 (注:“云霞蔚相望”《青神县志》记作“云霞蔚于望”) 《蜀都行》 自我之成都,十日九日雨。浣花草堂益萧瑟,青羊石犀但环堵。生民百万同时尽,眼前耆旧存无几。访问难禁泣泪流,故宫荒废连禾黍。万里桥边阳气微,锦官城中野雉飞。经商半是秦人集,四郊廓落农人稀。整顿凋残岂无术,流亡安集诚可期。但得夫耕妇织无所忧,桑麻树畜随所宜。数十年后看生聚,庶几天命有转移。 《句英士音·拟薤露词·不思蜀》(余使君结社) 出三峨,投五岙。我今不思蜀,此间足寄傲。 五岙多遗民,西台甲乙伦。相与向三峨,以招望帝魂。 望帝远不至,西台空涕泪。竹如意,纷破碎。 《赏梅》节选自《晚晴簃诗汇》卷十八。 浃旬雨不辍,凄风日飞飏。庭梅敛光彩,生意何微茫。 天地忽开旷,静院飞晴香。玉色映朝暾,疏影随风翔。 阴极阳未动,气机不可量。百卉亦因时,幸哉化日长。 《过东庄看梅三首》节选自《中华梅兰竹菊诗词选·梅》437页。 啸傲梅花里,今朝定有诗。软香春暖侯,冷眼月黄时。 坐久混无意,风来每自疑。游蜂莫相恼,付与出墙枝。 《蜀雅》,清代李调元选,孙星衍、黄丕烈编,收录余楍诗词作品十余首:《除夕前》二首、《辛酉元日》、《题张谐石雪巢隐居》、《简友》、《独酌》、《赏梅》、《夜坐》、《新晴得月》、《广陵季春十有三日忆沈子禹甸生日·对酒怀之》、《壬子春仲同家不远游焦山》、《壬戌孟夏听琴》、《候月歌》、《新滩观捕鱼歌》、《蜀都行》、《卜居》、《元日游下钟山即事》、《梅花三首》、《官舍》。 遣愁集 书名 遣愁集(民国排印本·线装存七册) 著作人 余楍,顾有孝鉴定,张贵胜纂辑,倪暹等订正 出版人 商务印书馆 开本 32 页码 260 装帧 线装 描述 本书尺寸:19.8×13.3厘米,厚3.5厘米,半框15.5×11厘米,约260叶520面。本书为民国商务印书馆排印本,余楍序。余楍,顾有孝鉴定,张贵胜纂辑,倪暹等订正,李维均等参阅。全书分为十四卷,应为八册,现存七册十二卷,缺最后两卷。每册封三均为广告。品如图。

本文来自作者[拾星者]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2.hr8848.cn/zlan/202508-16610.html

(13)
拾星者的头像拾星者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拾星者的头像
    拾星者 2025年08月05日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拾星者”

  • 拾星者
    拾星者 2025年08月05日

    本文概览:1. 闽人许将文言文翻译 许将,字冲元,于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中状元。 欧阳修读其赋时说:“君辞气似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间右相),未可量也。”任命他为昭庆军判官。...

  • 拾星者
    用户080508 2025年08月05日

    文章不错《漳州劝农文文言文翻译》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