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关于伽利略的故事(100字以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伽利略的故事(100字以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后被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
扩展资料:
伽利略的科学发现,不仅在物理学史上而且在整个科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不仅纠正了统治欧洲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更创立了研究自然科学的新方法。
伽利略在总结自己的科学研究方法时说过,“这是第一次为新的方法打开了大门,这种将带来大量奇妙成果的新方法,在未来的年代里,会博得许多人的重视。”后来,惠更斯继续了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导出了单摆的周期公式和向心加速度的数学表达式。
牛顿在系统地总结了伽利略、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后,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伽利略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
伽俐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哪一观点
早有古希腊时代,大学问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厌恶真空”,他特别用飞矢作例子来说明,认为飞矢的箭头把空气向两边分开,当箭尾向前去的时候,空气不断补充,不存在真空。后来,人们在抽水的时候发现,吸气桶式抽水机无论如何也无法把水抽到10米高,真空不存在的观念发生了动摇。伽利略研究了这一现象以后认为,空气是有重量的,空气密度是水的1/400;别的液体抽吸所能送到的高度也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由这种液体的密度大小来确定。不过,他没有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看法。
1643年,托里拆利用实验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设计了一个用水银柱测真空阻力的方案,预言水银柱的高度大约是水柱高度的1/14。接着,他和维维安尼一起在佛罗伦萨作了这个著名的实验。他们在一支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然后把开口的一端倒插入水银槽中。他们发现,水银柱立即下降,直到比槽中水银面高出76厘米为止,而且不论玻璃管斜放还是竖放,水银柱的垂直高度都不变。
托里拆利认为,水银柱的垂直高度是由大气对槽中水银面的压力引起的。当时由于托里拆利忙于摆线的研究,所以没有公开发表这个著名实验。他仅于1644年在给罗马的朋友里奇的两封信里描述了这个实验,还说他实验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产生真空,而是要制造一种仪器,用它来证明空气的变异,时而较重而稠密,时而较轻而稀薄”。
同年,里奇在给巴黎学者默森(1588~1648)的信中介绍了托里拆利的实验,在法国科学界广为传播,引起很大的轰动。1646年夏天皮尔?珀蒂在鲁昂重复了这个实验。1648年帕斯卡也先后在巴黎教堂的尖顶上和法国南部的多姆山重做了这个实验,成功地证实了托里拆利的重大发现。这样,古代权威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界厌恶真空”的谬说被彻底推翻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
一个光滑圆球,一个光滑下凹轨道,让球自由运动,球又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把轨道的一面变得稍平些,还是这个结果,也就是说球的水平分运动更远了。
可以推理,如果一面是水平的,球将永远达不到原来的高度,将一直水平运动下去。
这样就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结论,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据说,1590年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俐略,曾在斜塔上做过著名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他使两个重量不等的铁球从塔顶垂直自由落下,结果同时着地,从而一举推翻了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关于重量不同的物体,其下落的速度也不同的定理。由此,比萨斜塔更加名噪全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要快。这符合人们的常识,如玻璃弹子就比羽毛落得快。伽俐略认为:下落速度与重量无关,所有物体下落速度都相同。很多人反对这个观点,为了让人们相信,伽俐略跑到比萨斜塔上扔下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结果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于是伽俐略胜利了。
这个故事很可能是没有根据的。首先,当时没有理想的计时工具,伽俐略发现摆的等时性时是用自己的脉搏记时的,可见当时科学仪器的缺乏。如果做这个实验,很难做到让两个球同时抛出,即使做到了同时抛出,落地时间也无法准确判断;其次,空气阻力会对球的下落产生影响,玻璃弹子比羽毛下落得快就是因为空气阻力对羽毛下落的影响较大。两个铁球受空气阻力影响,落地时间很可能不一样,实验结果对伽俐略不利。所以,在伽俐略本人留下的记录中,没有任何地方提到比萨斜塔实验。
实际上,伽俐略批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从逻辑推理开始的。他设想一个重物(如铁球)与一个轻物(如木球)同时下落,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当然是铁球落得快,木球落得慢。现在,试想把铁球与木球绑在一起,同时抛出,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一方面,铁球和木球组成了一个比铁球更重的物体,应当下落的比铁球更快;另一方面,铁球下落被木球拖住,其速度应该介于铁球与木球之间。这样,从同一个理论推出了互相矛盾的两个结论,所以,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值得怀疑的。正确结论应当是:下落速度与重量无关。
伽俐略这位真正的近代实验之父,近代实验科学的创造者,并不满足于逻辑推理,他要用实验来验证他的设想。但不是跑到比萨斜塔抛下两个铁球,而是在室内用精心设计的斜面做实验。他做了很多不同坡度的斜面,斜面尽可能光滑。然后在不同斜面上滚下各种重量的铜球,他发现,物体从斜面上滚下,作加速度运动。但只要斜面坡度不变,无论什么重量的铜球滚下,加速度都一样;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但与坡度有关,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完全水平,加速度为零,物体若不受外力,他就应该永远沿直线作匀速运动,这实际上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如果斜面完全垂直,就相当于自由落体,这时加速度最大,但对无论什么重量的物体,加速度都一样。
伽俐略做比萨斜塔实验这一传闻来自伽俐略晚年的学生维维安尼,他在写伽俐略的传记中提到伽俐略曾做此实验。但历史学家考证,没有任何理由表明伽俐略做过这一实验。值得一提的是,1586年荷兰物理学家斯台文用两个大小不同重量比为1:10的铅球,让它们从高30英尺的高度落下,结果两者几乎同时落在地面的木板上,围观者可以听到两个铅球撞击木板时发出的声音。1612年,一位亚里士多德派的物理学家为了反驳伽俐略,真的在比萨斜塔做了一个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的材料但重量不同的物体并不是在同一时刻到达地面。伽俐略在《两门新科学》中对此有一个辩护,意思是说,重量1:10的两个物体下落时只差一个很小的距离,可亚里士多德却说相差10倍。为什么忽视亚里士多德如此重大的失误却盯住我小小的误差不放呢?这也表明伽俐略没有做那个实验。
贡献者:
龙神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共0条):
对本词条发表评论:
最多不超过1000字
返回页首
2006 Baidu 免责声明关于“关于伽利略的故事(100字以内)”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青寒]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2.hr8848.cn/zlan/202507-863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青寒”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关于伽利略的故事(100字以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伽利略的故事(100字以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
文章不错《关于伽利略的故事(100字以内)》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