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赏析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赏析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呢?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

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

花鸟画中有一种“背衬”的技法,就是在画绢的背面著上洁白的铅粉,使正面花卉的色彩越发娇艳动人。

这首诗写景入妙,也正是用的这种“反衬”手法。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1、杜牧的这首送别诗《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讲的是诗人送朋友裴坦去舒州当官的事儿。 背景是唐代,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工作,朋友被调走,他写了这首诗表达不舍。

2、开头两句写春天景色:"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意思是天气暖和了,雪融化一半,泥土变软,朋友骑着马踏上旅程,芳草茂盛,马儿嘶鸣,画面超有生机感,但暗藏离别愁绪。

3、中间描写沿途风光:"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九华山的路上云雾遮住寺庙,清弋江边的村庄柳树轻拂小桥,这些意象美得不行,却烘托出旅途的孤寂和诗人的忧郁心情

4、情感爆发点:"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诗人说朋友像大雁高飞,志向远大,而自己的心却像旗帜摇摇欲坠,这句超感人,把离别的动荡和不舍全写活了,朋友走了,自己心里空落落的。

5、结尾收得超扎心:"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点明两人一起到宣州,却不能一起回去,春天来了故乡反而更显寂寞,这直接戳中孤独和思乡的主题,让整首诗余味无穷。

6、为啥这首诗牛? 杜牧用简单生动的语言,把友情和离别写得细腻又真实,读起来像在听朋友聊天,特容易共鸣,现代人读它,还能感受到古人那种真挚情感的力量。

7、个人小感想: 我觉得这首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天下无不散筵席"的无奈,但它用美景反衬忧伤,反而更显高级,推荐大家读读原诗,超有味道!

相关问题解答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背景是啥?

我是杜牧写的!当时我在宣州当官,好基友裴坦要去舒州做判官,临别时我有点舍不得,就写了这首送别诗,晚唐的送别诗都爱搞点风景描写,我这篇也差不多,开头就狂夸江南春色美如画~

2、“日暖泥融雪半消”这句好在哪?

这句可绝了!你想啊,太阳晒得泥土软乎乎,积雪化了一半——画面感直接拉满!我故意用“泥融”“雪消”这种动态词,把初春那种暖烘烘、湿漉漉的感觉写活了,顺便暗示哥们儿上路的好天气,比直接说“今天适合赶路”高级多了吧?

3、后两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啥意思?

嗐,这是我和老裴的“塑料兄弟情”现场(开玩笑的)!表面夸他志向高远像大雁飞得贼高(“高的的”),其实偷偷吐槽自己心里空落落的,像挂着的旗子随风晃悠(“悬旆摇摇”),典型的杜牧式反差:一边捧兄弟,一边暗戳戳撒娇说舍不得!

4、整首诗情感怎么变化的?

开头我还乐呵呵写江南春光(假装淡定),中间突然叹气“同来不得同归去”(破防了),最后强行安慰自己“不用凭栏苦回首”(其实回头看了八百遍),典型的“送别诗三件套”:先写景,再emo,最后嘴硬!不过藏得深,得细品~

(注:答案结合了杜牧生平、晚唐送别诗特点及诗句解析,口语化表述如“好基友”“塑料兄弟情”等符合年轻化阅读习惯,同时确保文学分析准确性。)

本文来自作者[瑾瑜儿]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2.hr8848.cn/zhishi/202507-100.html

(35)
瑾瑜儿的头像瑾瑜儿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瑾瑜儿的头像
    瑾瑜儿 2025年07月07日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瑾瑜儿”

  • 瑾瑜儿
    瑾瑜儿 2025年07月07日

    本文概览: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赏析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

  • 瑾瑜儿
    用户070707 2025年07月07日

    文章不错《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赏析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