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和阮籍两人是一见如故的好朋友。阮籍的母亲去世后,嵇康的兄长前来吊唁的时候,阮籍并没有什么好脸色,也没有理会。等到嵇康来吊唁的时候,嵇康为了安慰阮籍甚至陪他喝酒,而阮籍则是为了抚平心中的伤痛和嵇康在竹林中喝酒。
阮籍和嵇康都是竹林七贤,两人的性格爱好很相似,都是不慕权贵,不在乎世俗礼法,因此阮籍和嵇康是很好的朋友关系。阮籍的父亲是建安七大才子之一,因此在阮籍的母亲去世之后,阮籍便跟着自己的父亲一起生活。
不过,在阮籍的父亲去世后,阮籍的生活变得很贫困,不过阮籍因为在七岁的时候,就能做文章,因此也算是天才儿童了。而阮籍从小读书就很刻苦。因此在少年时期名声就很大。当阮籍长大后,因为被迫进入仕途,随后因为不习惯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所以阮籍最后还是辞官离开了官场。
当时的司马昭知道阮籍的才华后,想要将阮籍为自己所用。等到阮籍听到消息后,知道司马昭想要招揽自己,于是每次阮籍都把自己喝的伶仃大醉,等到司马昭上门的时候,见到醉酒的阮籍,也就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而嵇康从小便很有音乐天赋,虽说才华很高,但是在音乐上面,嵇康有很高的造诣。嵇康有一张很名贵的琴,当初买这个琴的时候,嵇康甚至用自己随身的一块玉来专门买这个琴。而嵇康弹奏的《广陵散》则是一直被人传诵至今。不过嵇康的死则是因为好友吕安德事情,当初吕安的哥哥因为对吕安的妻子不敬,因此当时的吕安在气愤之下便想要告自己的哥哥,不过恶人先告状,吕安的哥哥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令吕安自己被关在牢中。而嵇康便在这时出来作证,随后也被关进了牢中,等到司马昭知道后,司马昭便命人将嵇康杀害。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1、嵇康
嵇康,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2、阮籍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3、山涛
山涛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他谨慎小心地接近权力。在曹氏与司马氏权力争夺的关键时刻,山涛看出事变在即,“遂隐身不交世务”。这之前他做的是曹爽的官,而曹爽将败,故隐退避嫌。虽然山涛并不像嵇康那样是非分明,刚直峻急,但也只是行不违俗而已。
4、向秀
向秀,字子期,魏晋间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少颖慧。与嵇康等友善。向秀本隐居不出,景元四年 (263)嵇康被害后,在司马氏的高压下,他不得不应征到洛阳。此时写作《思旧赋》。后任散骑侍郎,又转黄门散骑常侍。
5、刘伶
刘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
6、王戎
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7、阮咸
阮咸,字仲容,“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之侄,叔侄二人时人并称为“大小阮”。他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
本文来自作者[晨风舞]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2.hr8848.cn/wiki/202508-2044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晨风舞”
本文概览:嵇康和阮籍两人是一见如故的好朋友。阮籍的母亲去世后,嵇康的兄长前来吊唁的时候,阮籍并没有什么好脸色,也没有理会。等到嵇康来吊唁的时候,嵇康为了安慰阮籍甚至陪他喝酒,而阮籍则是为...
文章不错《名士阮籍和嵇康之间的关系如何呢?》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