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
鲁定公问:“国君使唤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各应该怎么做?”孔子答道:“君主应该按照礼节使唤臣子,臣子应该用忠心来服侍君主。”
感悟
这段文字,鲁定公所问是关于领导“术”或领导的“方法”,但孔子否定了他的想法。
孔子认为讲究手段方法是错误的。所谓领导,他应该以德服人。上对下以礼,礼敬就是爱的一种方式,那下对上自然忠心耿耿。
如父母与子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双向的。所以孔子认为君臣的关系应建立在道德的标准之上,而不是用手段,要以心换心。
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上下一片混乱,持德者寡,用术者多,孔子才及时提出了德、孝。只有老实人才最可爱,讲道德的人才会走得更长远。
孔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遵循礼节,但君主他身为强者,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他应该先在礼的方面做出表率,才能令弱势的臣子受到感召,依令而行。这应该是一种以仁换仁,以心换心的思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处理好君臣关系,这样才会有利于朝政的稳定,否则将使君臣离心,危机四伏。
那引申到现在社会,就如樊登老师所讲的:“君使臣以礼”就是用规矩、有底线来要求人;“臣事君以忠”是用无限制的奉献精神来工作。
上级对下级只提底线,下级对上级应尽量创造价值,不仅是为了领导其实也为了自己。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能够让这个游戏变成无限游戏,上下联动相互成就;但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会变为一个有限游戏,互相不满,使合作走向僵局。
管理之道就是上级对下级别提过分的要求,下级对上级也要尽心尽力,不要轻易的敷衍,双方合作互利,才能达到价值最大化。
中国的五伦关系是指哪五伦关系?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圣人又为此担忧,(前忧洪水横流,泛滥天下,现忧人民没有教育.)于是派遣契担任司徒,教导百姓做人的道理,使他们知道父子要有亲情,君臣要有礼义,夫妇要分别,长幼要有次序,朋友要诚信.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采纳,谢谢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什么意思 10 ˇ小周丶
五伦指的是古代中国的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
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
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扩展资料:
来源
人伦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书中载,上古时候,人们“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在《尚书·尧典》中,已有“慎徽五典”的说法,即要以五种美德教导自己的臣民。
据《左传》解释,“五典”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后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增加了君臣关系。最后由孟子在整理和总结中国以往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全面地概括了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这五种基本的道德关系,并提出相应的道德规范。
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特别是儒家最重视人伦。据孟子说,古代设立庠、序、学校,“皆所以明人伦也”。一旦“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就能实现国治天下平的理想社会。 2000多年来中国封建统治者一直强调用它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以维护和加强封建的宗法等级制度。
百度百科-五伦
1,父子有亲,父亲和儿子有亲情,父慈子孝。
2,君臣有义,君王和臣子要有统一的价值观,上下一心。
3,夫妇有别,在家庭中,男人和女人地位不一样,有所区别;
4,长幼有序,年龄和辈分要根据长幼排列,不得混乱;
5,朋友有信,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一同求学、志同道合的人相处,要讲求一个信字。
整体就是儒家礼制的要求,在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和朋友的伦理做出了要求。
本文来自作者[婉如]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2.hr8848.cn/cshi/202508-2245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婉如”
本文概览:原文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国君使唤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各应该怎么做?”孔子答道:“君主应该按照礼...
文章不错《君臣之义》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