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而感叹学无所用的不仅仅是专科、本科生,甚至不乏硕士、博士。
30%功夫用在学英文、考级,剩下40%大部分用来谈恋爱、社交、享受风花雪月,还忙不过来。青春虚掷,一无所成。四年大学,缺少了坚实的求知过程,留下的只有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
在对大学持否定态度的人看来,现在的大学更象“围城”,没去过的以为里面多姿多彩充满诱惑,呆在里面的人却索然无味如同嚼蜡。进去时满怀期望,出来时什么也没得到。也有人认为:大学是不是“白读”,学校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个人主观的努力却能起到关键作用。同样的土地,同样播下龙种,有人收获了跳蚤,有人却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应该承认,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人才和庸才都是经过同一条路走出来的。是上大学还是被大学上,并非单一某种因素可以决定。然而,对于大学教育表现出的越来越多的悖论和困境,不能不引起公众的重视。
大学价值被完全否定的主要依据在于,它对学生毕业后的人生毫无帮助。传统认为,大学应该教给学生安身立命的本事,让他们有个好前途。如果不能带来可见的好处,大学教育就没有价值。这种观念是从上世纪“精英教育”一路延续下来,它对教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工具理性的阶段,可以说非常片面。可惜的是,国人大多持这样的态度,对大学价值的评价标准更侧重功用,简单而实际。但现代教育理论却认为,在一个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大学教育理应有着更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不以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
这一点可以对照美国大学的情况。有人说,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都是不成功的教育,因为中国大学的就业率低,美国大学的毕业率低,如此,等等。这是事实。在美国想读大学是很容易的,基本上只要高中能毕业就不成问题。可是仍然有很多美国人认为,大学并不是非读不可。由于美国大学的门槛低,也没人把读大学看得很了不起,中途辍学的现象很普遍。据统计,大学新生头一年申请辍学的比率达20%
简单地说,学生在学校能学到什么,怎样把好最后的质量关,让什么样的产品流出社会,体现出大学对社会承担的责任。美国大学的原则是“宽进严出”,他们的高等教育门槛低、姿态低,毕业考核却很严格,要拿学位非得拿出成绩不可。而中国的大学生们为了进大学都曾经吃尽苦头,好不容易才能脱颖而出,高考被喻为“最残酷的战场”;一旦考上之后则万事大吉,不思进取,反正毕业考试容易过,论文抄袭剽窃也没人理会,这就是“严进宽出”。事实证明,实行“宽进严出”还是“严进宽出”,结果大不一样。
不同的水土带来不同的生态,不同的生态造就不同的出品。可以说,国内大学的弊病是整体性的。二三线大学问题突出,还可以说是受资源限制,顶级大学情况也差不多。以国内最好清华、北大为例,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毫无疑问学习能力是最强的,毕业之后表现的平均水准也相当优秀,偶尔出个猪肉佬也是有水平的猪肉佬。但即使读过最好的大学,结果又是怎样呢?少数留在国内,多数选择了出国留学,在国外“回炉”。据统计,清华北大最好专业的毕业生有七成都选择了出国,没有出去的也只是因为条件不允许。
我们相信,绝大多数的中国大学并不缺少改变的意愿,只是能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在于现行的大学管理体制。大学并不是完整意义的“独立法人”。无论办学还是管理,无论是教学内容,专业设置还是教师素质,都必须服从国家行政部门的统一意志。学校不能自己决定,也就不需要承担责任和风险,是对行政部门负责而不是对公众负责。官办大学、官管大学的模式,直接造成了大学与社会脱节,与教育精神脱节。
近年来,对中国大学的整体堕落,公众有目共睹并不断发出质疑,但往往得不到回答。也许往后很多年,我们仍然不得不面对这些令人心痛的现实,看着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在大学中浪费青春、丧失活力。大学教育没能给他们带来可见的未来,也不能支撑起他们对未来的信念,不是“白读”又是什么呢?哪里可以找回大学失去的价值?进一步思考下去,就不能不回到核心的理念问题上来,选择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培养建设者还是培养公民,恐怕都是中国大学未来无法回避的关口和瓶颈,只有突破才能生长。亿万公众期待大学教育的理念转换和价值回归,也许就在这一轮又一轮的拷问和反思中悄然接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江苏人,说江苏学子都不愿出省读大学有些偏颇。据我所知,北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黑龙江的哈工大,天津的南开,湖北的武汉大学,浙江的浙江大学,湖南的湖南大学,上海的复旦大学,交通大学都是江苏学子喜爱报考的大学。
但江苏学子在江苏读大学也的确占到70% 左右,这主要原因是:
第一江苏名校比较多,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徐州矿业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多是985,21l级别的名校。 第二江苏大学院士比较多,江苏院士总量全国第一,很多是各大学学科带头人。江苏各大学硕士博士专业点相当多,其学科先进性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第三江苏教育投资巨大,教学与科研软硬件设施都领先于全国兄弟省市。 在这样情况下,江苏学子首选家乡大学就不奇怪了。就地理上来说,无论省内那个点,用高铁或高速二三个小时即可从高校城市回家度假。这是第一个方便。第二个方便是省内气候与饮食差不多,不会产生象到外省水土不服现象。第三个方便省内高校招收江苏大学生比较多,(江苏生源质量不错),所以升学率较高,升学面较广。谁告诉您江沪浙粤的学子们不出省上大学了?来首都北京看看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北航北邮北理工等34所首都的双一流大学有多少来自江浙沪粤地区的芸芸学子吧!我告诉您历年的上海高考状元都几乎一水儿的投奔了清北!其它省份的高考高分学生更是汇聚在首都北京!您以为这些高智商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在择校选择上是小市民的眼界和境界吗?人家的理想和胸怀大着呢!
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就业吗,到了省外念大学,毕业后还得回家就业,从找工作的角度来看,毕业后跨省就业的难度远大于省内就业!而且不少专业地域限制是比较强的,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到省外上大学,除了特定的学校,特定的专业以外,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另外,中国的幅员辽阔,环境差异性大,生活上的适应性也是个问题,同时,离家远,个别缺乏自律的学生,缺少父母的约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都会出现问题!
因此经济发达地区的父母不愿子女到省外上大学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外省都不如自己省
为什么发达的广东浙江江苏上海比来都不愿意出省读大学呢?我是安徽的,我感觉我身边的年轻学子上大学首选就是江浙沪包邮区,甚至拿高出一本很多的分去上这些地方的二本院校。
第一现在的大学不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了。孩子上大学选择的城市将来有可能是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当然是哪个地方经济发达去哪里。那里本身就在发达地区的学生更不愿意离开本地了。
第二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不愿意出省读书,是舍不得断了自己的人脉资源。他们如果去外面读大学,四年时间甚至更长时间会让他们与当地的人脉关系变得不密切,而在外地建立的人肪资源对于他们重新回到自己以前生活的城市是没有多大帮助的。特别是江浙沪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家族企业,人脉就是商机,在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他们才会将这种资源变成商机,变成机会。
第三经济发达地区会让孩子在大学就感受到巨大的冲击力,感受到城市的活力,开拓他们的视野,给他们无数想象,能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最 时尚 的潮流,这对年轻人来讲很有吸引力。
第四很多学生毕业了就想找一份好工作,如果有在发达城市上学的经历,就不会有陌生感,而且选择机会也大。至少在招聘时,你不用来往两地跑了。
第五作为父母本身也不希望孩子离自己太远,更何况去不发达地区读书。本地有许多优质水平更好的大学,为什么舍近求远呢?
全国高考分数线均已经公布,大部分省市的志愿填报工作也已经完成,开始步入录取阶段。对于东南沿海省市来说,名校林立、高校数量众多,能够留在省内高校就读是再理想不过的机会,可是,若说考生都不愿意出省读大学,那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出现了误读。
我们来看一个实例,重庆考生也不愿意出市读大学、河南考生也不愿意出省读大学,这样的结论其实都能够成立,为什么呢?因为在高考招生中,省内高校整体在本省的录取率达到招生计划总人数的70%左右。一般来说,省内部属高校的本地化率在25%-30%左右(极个别如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等本地化率接近甚至超过50%的不包含在内),省内重点高校的本地化率在50%左右,而省内一般本科的本地化率会在60%-90%不等,所有高校整体平均的本地化率一般会在60%-70%之间。
沿海省市高考生真的不愿出省读大学吗?对于沿海省市来说,高等教育实力雄厚,优质高校众多,对本地的高考生来说,留在本省的一般本科高校就读,都有可能胜过内地的重点本科高校。比如广东的深圳大学,这所双非高校要超过内地众多的211高校,对广东考生来说,能够就读深圳大学,当然不愿意出来去读内地的其它高校。
想留在本地读大学,其实是全国所有省市高考学生的共同认识,并非沿海省市学生所独有。问题的本质就在于升大学的机会,有七成的考生只能在本地高校就读,从这个比例上来看就比想去外地读大学的学生占据绝对优势。
高考生希望留在本地读大学的意愿,受制于高校的本地化招生率,由此导致外省市高校在本省的招生率也是固定的,比如本地化率为70%的话,外地高校的招生率固定在30%,每年外地高校都完成了招生计划,这样能说本地考生不愿意出省读大学吗?显然不能如此论断。
部分名校本地化率分析题主提到的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四省市中,笔者最喜欢的是江苏,因为从整体实力与规模上来看,其它三个省市都无法与江苏媲美,但唯有江苏高校的本地化率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真正对于西部高等教育给予较大支持的,也只有江苏省,其它三省市的部属高校,有时候真应该降级为省属高校为宜,不能打着部属高校的名义,却一直干这省属高校的事情。
比如南京大学2021年本地招生计划为784人,占计划总人数的2530人的31%;东南大学本地招生计划658人,占总计划人数4050人的16.25%。从这个数据来看,江苏省内考生想报考本地985高校也只有1400多人能被录取,指标是固定的数据,考生愿意不愿意出省读大学,与这个计划指标严密相关。
再如中山大学,2021年在广东招生3624人,占总计划人数7730人(不含港澳台学生人数)的46.88%;华南理工大学在广东招生3064人,占总计划人数6950人的44.09%。
我们来对比一下,同样拥有2所985高校的几个省份,这些985高校在本省的招生计划人数,广东6688人、江苏1442人、湖南1846人(不含军校国防 科技 大学)等,从这个数据来看,广东考生为何不愿意出省读大学?因为在他们本省读985高校的机会比出省要高出数倍之多,在这样的基础上,考生们怎么会愿意出省读大学呢?
结论最后,虽然上述省市中,985高校的本地化率差距非常大,但整体本科录取率一般都在70%左右,外省市占30%,从大的范围来说,学生不愿意出省读大学不存在,而在于自身成绩是否达到出省读大学的分数线,或者与考取省内高校目标实现程度的高低有关。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反正就是不愿意让小孩出省读大学,真的!我女儿18年虚岁18参加江苏的高考,高考分数只能是稳稳的能上江苏所有的公办二本大学,我女儿就想出省读一本大学后,我老公在家就开始团团转了,坚持不让她出省读一本,甚至在家掀了一张古桌子,事后修理费就不到小一万!他真的很生气,他对女儿说,我宁可让你在江苏读大专,出省读一本就是不行,你不听话,就打断你的腿,我养着,经济一列不供,看你狠还是我狠!把丫头吓得乖乖的到徐州读大学了,就这样,离家四百公里,他还嫌太远了,开学送丫头到徐州,他还是一路开车一路流眼泪!
因为老一辈留下来的训话,特别那些插队落户、上山下乡又回来大城市的。他们传承给大城市人就一句话,以后要出去闯荡要么去比这里更好的城市,不然千万别去。
标题提问感觉挺滑稽可笑的
浙江学生
背井离乡来江苏
特别是南京苏州无锡
读书的
不要太多
浙江科教水平
窝在省内求学根本得不到进步
但是浙江网民又特别 搞笑
不愿意承认逼不得已出省求学 特别是来江苏求学的难堪尴尬
结果经常看到浙江人提问抱着江苏广东的大腿
欺骗别人 说浙江人不爱出省读书
可笑至极
就在自己家门口念书也挺好的。
我上大学的时候,因为任性,去了外省,还是不发达的地区,如果换一个地方也许机遇真的不一样,当时也很羡慕有些当地的同学,下课了他们就可以回家,不用住宿舍。
最最最重要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就生在罗马,家门口就有别人想要的资源,何必要去外地几年,再回来工作呢。
处于中国的东南沿海的地理位置,浙江经济发达,这里有更多优质的资源,有更多优秀的人才,也有更多的机遇和可能。
我们逐梦,我们拼搏。说到底,还不是希望,有一份好的工作,有不错的薪水和待遇,能够过我们想要的生活。
广东,浙江,江苏,上海这些地方都能够给予学生们想要的资源和机会,完全没有必要舍近求远。
再者,这些地方不乏一些985、211的名校,只要专业符合预期,高考分数达标,报考本地的学校无疑是上上之选。
还有,多数地方有地方保护,会给本地学生一些分数上的优惠,也就是说外地很费劲才能上的学校,本地学生可能不需要那么高的分数也可以上。
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在家门口上学,归属感也会强一些。
还有一些成绩可能不是特别好的孩子,也能因为户籍优势,也能上不错的相关学校,再培训一些技能,同样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换做是我,我也会报本地学校的。
我是法硕专业研究生,平常和毕业的师兄师姐也聊过,提供一些我身边的例子。
正如其它人所说的,社科大刚成立2年,本科生还没有毕业,目前可以看研究生院的毕业情况。
以我所在的法硕专业,因为定位于实务,所以毕业后读博士的比较少,往届只有几个人吧。但是学硕读博士进高校的还是挺多的。
社科院的博士在高校中和学术界认可度相当高的。比如大家熟知的丁宇翔法官就是社科院读的博士,很多法学院的院长也是社科院博士。
据我导说今年他的博士只有一个名额,但是有80多人报名,报考的人大部分是清北人政的学生。可见,社科院博士毕业后在学术界认可度是相当高的,就业不在怕的。
就我们专业法硕来说,听师兄讲,他们班40多人,
1、有20多人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务员中去法院检察院最多,部分去如公安、司法局、纪检、行业协会,教育局、部委下属的局等单位;
2、10几个去律所,大部分在北京还算可以的律所,比如大成、德恒,少部分红圈所,比如金杜,少部分回家乡城市律所。这里提一下,社科大的学历在法律圈子是完全OK的,大部分大律所那里是和五院四系一个档次的。
3、还有少部分人去公司。少部分人考了CPA的,去了券商投行,也有去公司法务。因为公司HR很多都不知道社科院,他们只看是否985/211,所以作为刚成立的社科大来说,这一点比较吃亏。所以去公司的比较少。
我所认识的2个师兄2个师姐,一个考了广东省选调生,在广州市教育局工作;一个考了中国农业大学事业编,在农大党委工作;一个师姐考上了朝阳区人民法院公务员;还有个师姐考了梁慧星老师的博士生。
当然由于学校奉行小而精的培养模式,人数一直很少,校友也很少。而且学校主要是在学术界和北京这边的政府机关比较有影响力,在公司就业的校友太少了,清华北大人大法大央财对外贸的校友数量碾压我们,这一点确实比不过。
所以,如果以后想去公司就业,那还是去985比较好,公司就业看牌子。如果想搞学术进高校,或者去部委政府,那社科院还是很有优势的。
当然,我们年轻的社科大未来肯定是双一流,随着我们本科教育的发展,我们的在企业中的牌子也会树立起来的~冲鸭,未来可期!
总之,学科院平台是足够大,也足够有影响力,关键就看你自己能否在这三年里好好努力,好好利用学校资源,提升自己。学校在外不会拖累你,更多看自己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了解,希望帮助到您,谢谢~
本文来自作者[初南姑娘]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2.hr8848.cn/cshi/202508-1752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初南姑娘”
本文概览:最近,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而感叹学无所用的不仅仅是专科、本科生,甚至不乏硕士、博士。30%功夫用在学英文、...
文章不错《为什么有大学生后悔上大学?》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