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主要指症状,偏重于静态描述,是名词。
“疫”主要指这种症状的流行,偏重于动态描述,是动词。
“瘟疫”指具有某种特征疾病的流行,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属于主谓结构,比如“感冒流行”,“感冒”是指头疼、发热、无力等症状,“流行”指上述常见症状流行开来,是动词。
清朝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并根据暑热疫的病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以重用石膏为主,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综上所述,中医药学在与温疫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与临床治疗方法。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作用。
古代是如何防治瘟疫的?(时间是清朝以前)
吴又可的 《温疫论》揭开了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新篇章,他的温疫学说对其后的戴天章、杨栗山等医家均有重要影响,戴天章等人对吴又可学术思想进一步阐释,从而奠定了温疫学派的学术根基。
《温疫论》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分上下两卷,明代吴又可撰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创立了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创制了达原饮等治疗温疫的有效方剂。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吴江县志》记载,在《温疫论》成书的1642年前后,吴县连年发生疫病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幸存。吴又可在《温疫论》原序中说“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正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发出“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的感叹,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著成《温疫论》,提出必须从病因到治疗对温病与伤寒作明确区分。
南阳有四圣指的谁?
1、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
2、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立“辟温”一章,记载治疗温疫的方剂。
3、宋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对瘟疫的临床表现、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4、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温疫的治疗方法。
5、明朝医家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温疫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讨。其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等,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
6、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还创制了不少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剂。《温疫论》是我国医学文献中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一部划时代著作,至今仍可用来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并根据暑热疫的病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以重用石膏为主,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中国四大名医分别是谁?
南阳四圣分别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
1、科圣张衡
张衡,东汉建初三年生,永和四年卒,字平子,南阳西鄂(今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人,汉族。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衡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家,他依靠实证精神制造出了堪称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意义的浑天仪、地动仪,被后世尊称为“科圣”。
2、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约生于东汉和平一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南阳医圣祠在南阳市区温凉河畔。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专著,至今仍为中西医学习研究和临床治疗所尊崇。他首创的人工呼吸法和灌肠法,比西方医学足足早出千年以上。国际权威医史研究机构———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把张仲景列入29位世界医史伟人名单,加以弘扬和纪念。
3、商圣范蠡
范蠡,字少伯,南阳郡淅川县大石桥人(今南阳市内乡县)。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17年,约于公元前420年无疾而终,享年高龄,几近百岁,被称为商圣。
与文种同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蠡认为在有公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而且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因为经商有道,逐成巨富,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4、智圣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躬耕地位于河南南阳,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在南阳卧龙岗内修建武侯祠,历代祭祀。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百度百科-南阳四圣
中国四大名医,有“中国古代四大名医”和“北京四大名医”之说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是指:中华“医祖”扁鹊、东汉“医圣”张仲景、后汉“神医”华佗、明代“药圣”李时珍。他们为祖国的医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的丰功伟绩,至今为后人所传颂!
北京四大名医是指: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这四位医家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对近百年来中医界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的人生道路,恰是一部中医百年兴衰史的缩影。 20世纪初,在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多位杰出的中医学家崛起于华夏大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逐渐形成了名医荟萃的局面。北京四大名医就是在这一时期相继悬壶京城的。
本文来自作者[傲之]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2.hr8848.cn/cshi/202508-1744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傲之”
本文概览:“瘟”主要指症状,偏重于静态描述,是名词。“疫”主要指这种症状的流行,偏重于动态描述,是动词。“瘟疫”指具有某种特征疾病的流行,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属于主谓结构,比如“感冒流行”,...
文章不错《中医如何解释瘟疫?》内容很有帮助